《孔乙己》ppt207
- 资源简介:
课件共30张,教案约4840字。
九 年级下册教案
教师:董晓斐 撰写时间:2017.2.14 上课时间:第1周
教学内容 人教 版 九 年级下册 5.孔乙己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二) 过程与方法: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具准备:ppt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简介鲁迅 ,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