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30字。
《三块钱国币》说课稿
浙江省乐清市白象中学金鳌文学社 黄忠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文本来说,《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创作的独幕喜剧,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揭示各种人不同的心态。
从文章在教材编排中所处的位置分析,《三块钱国币》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编者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是: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高二阶段安排的“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及本剧创作的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大辩论弄清矛盾冲突的展开,借助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德育目标:了解抗战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本文剧情比较简单,但其中的辩论技巧是一大亮点,在第四册书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中也有“辩论”的活动设计,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辩论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辩论中来,这样一方面他们口语得到了训练,另一方面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活跃。因此,本节课将把通过课堂大辩论弄清矛盾冲突的展开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通过学生们的讨论了解剧本的情节并把握人物的性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而高二学生虽说已经接触了一些戏剧,但对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把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借助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列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针对学生的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同时加强学生的辩论技巧训练。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熟悉故事。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三块钱国币》的剧情跌宕起伏,安排学生课前阅读,可使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同时,本文矛盾冲突集中,人物个性鲜明,初读之后往往会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我可以趁势要求他们熟悉戏剧语言的特点,既积累了语言,又为完成学生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安排了以下预习作业:
1、熟悉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
2、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
二)导入
戏剧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有身心的投入。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抗战时期百姓生活的老照片,并用简单的表格对比抗战前后物价的变化,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所了解。我介绍故事背景如下:
《三块钱国币》写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我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工人、教师、学生颠沛流离,辗转到西南各大城市。一方面是爱国群众同仇敌忾、极力支前,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另一方面是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他们发国难财,榨血汗钱。本剧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揭示各种人不同的心态。
三)介绍独幕剧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戏剧的基本常识,增加知识的积累。我简单介绍了独幕剧的特点,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四)研讨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