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130字。
●甘瓜抱苦蔕,美枣生荆棘。
汉•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蔕:即“蒂”。诗句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美好的事物往往会藏于恶劣的环境之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又名“相思子”,南方植物,果实大如豌豆。一物二名,语句相关。撷(xié):摘。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咏物实则咏人,因有红豆而寄相思之意。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韩非子•喻志》 第一个胜字:超过。第二个胜字:克制。 志气的最难之处,不在于超过他人,而在于克制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33章 了解别人的就是智慧,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
●知人易,自知难。
《吴越春秋•勾践外传》 了解和估价别人是容易的,而了解和估价自己就很难了。即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
●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旧唐书•元行冲传》 审:审察,清楚地知道。 身当其事的人往往迷惑不清,而旁观的人却看得清楚。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公神道》山积累起来便崇高,水积累起来便流长。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天积累一文钱,千日便是一千钱;麻绳坚持锯木可以断木,水滴长久可以滴穿石头。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天下:世上。世上难事没有办不成的,只怕立志而坚持到底。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磨:折磨。任:任凭。竹子的不怕风吹坚劲不移的个性,也是诗人风骨的写照。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衙斋:衙门中的屋舍。吾曹:我辈。听到竹叶的声响,也联想到劳苦大众的疾苦,可见作者爱民之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征集》卷一 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改恶从善,就可以变成好人。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
《老子》 粮食是人民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基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尽其才:充分发挥其才能。尽其利: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饭问题为最大。
●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冶长》 资质太差而不堪造就。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旧谓改变山河是容易的,人的本性却很难改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玉石不经琢磨,便不成为宝器;人不经学习,也豪无知识。《晋书•景帝纪》“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抱朴子•勖学》“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韩诗外传》“剑虽利,不厉不断”,意近。
●教育为立国之本。
清•郑观应《致伍秩庸先生书》 本:根基,根本。
●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达,不教则不达。
唐•马总《意林•成败志》 说明人不经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发掘其潜能和达到智能高的地步。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浑朴素质;善良,是教育的结果。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
《庄子•天道》天下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朴素争美。
●私者,乱天下者也。
《管子•心术下》 “私” 是乱天下的根源。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9回 好:喜欢。 营:谋求。
●无为而治。
《论语•卫灵公》无为:儒家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3章 无为:道家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实行无为而治,则天下无不治。
●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打仗要靠勇敢。
●临危不惧,勇也。
唐•骆宾王《萤火赋序》面临危险而不畏惧,就是勇敢。
●一夫舍死,万夫莫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