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66字。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设计
临武一中 黄素娥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庄子为什么拒绝礼聘及作者对此所作的评价。
2.庄子的精神世界及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理解课文中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以自读理解课文,以问题及其解答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齐背《逍遥游》。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摘录在书右。
三、再默读,理出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写读《庄子》的特殊感受,反映了庄子这位天才圣哲在学术上无与匹敌的惊人成就。
第二部分包括2—7六个自然段,通过庄子拒绝楚王礼聘(“许以为相”)的故事,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表现了他固守自己的处世准则,自觉拔于流俗、坚决摆脱自私网络的“清洁的精神”。
第三部分即第8段至结束,对《庄子》一书中展现的“哲学困境”进行概括分析,揭示出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与第二部分点面结合、表里生辉,完成了对哲人庄于和庄子哲学完整的勾勒,并与第一部分形成因果呼应,从而使潜藏于字里行间的写作意旨在读者心目中更加明朗化。)
读庄子的感受:天才哲人在学术上无人匹敌(1)
用《秋水》的故事讲述庄子的“清洁精神”(2-8)
解读《庄子》:哲学困境,精神实质(9-10)
四、讨论回答四个问题(学生可任选一个思考回答):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清洁的精神”是什么意思?
3、如何理解“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4、第17页的“哲学困境”如何理解?
1.题目理解
明确:本文引用庄子故事,概述《庄于》内容,有分析,有评价,看似读庄解庄的学术笔记,然而作者又似乎并非真的属意于庄学的发展或研讨、争鸣,否则,他为什么给文章冠以《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么个“不对路”的题目呢?怀着“奇怪”的感觉再来读读文章,揣摩揣摩,我们便会发现作者命笔的真意所在。文章对庄子的评价,理据俱在,并非主观臆测,但《庄子》一书“汪洋捭阖,仪态万方” (鲁迅语),有价值的材料很多很多,作者为什么取此而不取彼?他特别肯定庄子拒绝礼聘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物欲横流、人文精神失落。假如我们能够不在“无路可走”的字面上斤斤计较,而只把这个标题看作一种警示、一种启迪,我们便会将课文读懂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今天,我们不是迫切需要重建精神家园吗?哲学大师庄子的著作就是一座思想资源丰富的宝山,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努力开发,大胆“拿来”为我所用,我们就浍缩短家园重建的进程,找回失落的精神、人格并使之更新更美。
2、关于“清洁的精神”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