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ppt4
- 资源简介:
共12张,课件制作较为精美,解题,探究学习,分组讨论,配套教案约2650字。
今 别 离
铜梁一中 刘小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识记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自主学习法
3、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歌曲《离别的车站》,激发学生兴趣。
二、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 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参加戊戌变法。
《杂感》诗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 《人境庐诗草自序》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三、 创作背景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像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又以新事物和和科技技术之昌明,表现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本诗是第一首。
四、 题目解析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唐 孟郊)相对举黄遵宪想写出现代时空情境中的新的离别体验。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黄遵宪的《今别离》四首之一的抒情焦点集中在供人远行的交通工具——舟与车及其速度上。
五、自读要求
1. 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
2. 划出不会读的字,不明白的词句。
3. 读完给一个词的读诗感受。
六、师范读,助学生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