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二中2014届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43小题,约8170字。 - 2014届高三阶段性检测 
 历 史 试 题 2013、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
 3.《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5.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上述“新文化”范畴的是
 A.王阳明的心学 B.郑板桥的《兰竹图》
 C.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D.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6.《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商品交换仍然存在实物交换形式 B.青年男女恋爱完全自由
 C.父母不再干预子女婚姻 D.封建纲常礼教束缚人们思想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8.下图为1930年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起源于木简刻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