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6字。
初三总复习专题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 子 于 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水 调 歌 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比较两首诗词加着重号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都相同,而“月”则不同。 B“夕”不同,而“月”则相同
C“夕”都不同,而“月”也不同。 D“夕”都相同,而“月”也相同
(2)《君子于役》中最能表现妻子对丈夫委婉细腻的神情思念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中集中表现苏东坡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的句子是:
(3)这两首诗词都是怀念亲人的名篇,但产生的时代不同,怀念的对象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请你作简要分析。
2、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敕 勒 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它歌唱大自然的辽阔壮丽,大草原的肥沃昌盛,反映了牧民们以天地为家的豪迈气概和对草原生活的亲切感情。
B.“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天空像巨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
C.诗中前几句写平川、大山、天空、四野,意境阔大恢弘,采用了静态勾画,形象逼真;最后一句转入动态描绘,使全诗动静结合,充满了勃勃生机。
D.诗的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其中的“风”字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风的吹动使牧草低状,人们才看见了草中洁白的羊群。
3、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完成(1)~(3)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面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下面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