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br>
主备人: <br>
教学目标:<br>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br>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br>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br>
4、理解难句含义。<br>
教学难点:探讨作者应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br>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br>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义。<br>
教学时数:2 <br>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br>
[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具体研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对《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的新观点,明确读前人的文章应怎样渗进自己的思想。<br>
一、导入新课<br>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以前学过那些寓言故事?再想一想,你们对这些寓言有过新的看法?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有故事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样的新见解,又是怎样得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读<伊索寓言>》。<br>
二、解题、简介作者<br>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br>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12) 第三部分 (13) <br>
四、具体研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br>
1.学生集体朗读4----12段<br>
2、示范分析第6段,即“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br>
提问:该故事原来情节是什么?<br>
提问:该故事原来寓意是什么?<br>
提问:作者据此联想到什么?<br>
提问:作者借此最终阐发了什么新观点?或者说影射了社会上当哪些人?<br>
提问:本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br>
3、学生自由讨论其余几则寓言故事的新意。(按照分析“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的方法)<br>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br>
<br>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br>
<br>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br>
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