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2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的】<br>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br>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br>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br>
 【教学重点和难点】<br>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br>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br>
 【教学时数】<br>
 三课时<br>
 【教学步骤】<br>
 第一课时<br>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br>
 1.解题:<br>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br>
 2.简介作者:<br>
 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br>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br>
 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面加黑的词语: <br>
 其实(其实际,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br>
 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br>
 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 <br>
 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br>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br>
 强弱胜负已判矣(分) <br>
 终继五国迁灭(革、改变) <br>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br>
 始速祸焉(招致,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 <br>
 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