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疑 与 疑 问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孙淑媛
 教学目的:
  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
 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重点:
  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
 二、	新授。
 (一)	背景及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  )滞(  )儒(  )塾(  )
 启迪 墨守 虚妄 辨伪去妄
 (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