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 资源简介:
约51270字。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檀作文,男,安徽东至人,1973年3月生。199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孙静教授,研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97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费振刚教授,专攻先秦两汉文学,2000年7月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诗歌教育与传播工作部部长,兼任中国诗歌网站长、北京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北大求学期间,曾在林庚先生指导下研读李白,并追随吴小如先生研读儒家经典与中国诗学。治学方向以儒家经典与中国诗歌为主,出版过《论语解读》《朱熹诗经学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辩》《网络诗词年选》《李煜》等专著数种。
檀作文简介:
子檀子者,花前月下人也。家在寻阳秋浦之间,颇得渊明太白性情。性风雅,好游历,服膺孔孟程朱,心仪庄周李白。为人貌似儒雅,实则倔强张扬。逞才使气,无所不用其极。亦庄亦谐,粉丝众多。爱之者欲其生,恨之者欲其死。风流自赏,诚一狂生耳。
自序
该说的,都在书的正文里说了。这本书是在讲学录音的基础上整理的,用"说"字再贴切不过。《自序》交代两个问题:一、什么是李白的"古惑仔精神"?二、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太老师林庚先生曾用"布衣感"来概括李白的精神。所谓"布衣感",是指以百姓身份平交王侯。"布衣感"和"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三者共同构成林先生对盛唐文学的理解。林先生是在《诗人李白》一书里正式提出"李白的布衣感"这一命题的。该书1954年11月首次出版。据我猜测,林先生在那个年代拈出"李白的布衣感",实际上是强调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李白的布衣感"这一论断,是20世纪李白研究最重要的成果。
但我个人更倾向用"古惑仔精神"来概括李白。"古惑仔"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群的词汇。不了解"古惑仔精神"的人,或许以为"古惑仔"是只知砍砍杀杀的小混混。但我以为,"古惑仔"是一种精神气象,是源自生命的激情,是一曲青春的赞歌。青春自然会有骚动,也难免会犯错误,但却如此动人,如此美丽。"古惑仔精神"在李白身上的具体体现,是"诞而无畏"和"风华绝代"。李白的座右铭是:"我是天才我怕谁!"李白敢想人所不敢想,敢言人所不敢言,敢做人所不敢做。李白生猛而有想象力。
"狂人"的抗争,"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者健康地复合到一起,就是李白的"古惑仔精神"。中国文化里太缺少这样的精神。幸亏有李白。
我写这本书,是源于生命自身的需要。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是李白?这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李白于我而言,昭示了生命的某种可能性,使我不至在铁屋中窒息。只要我还能想起李白,我就不至于彻底绝望。
现代生活,有太多的压力要我们妥协和屈服。社会上的习惯,往往扼杀不拘一格的天才。我们这个时代正在丧失激情和想象力。古往今来,再没有比这个时代更需要"古惑仔精神"了。
我们已经卑微得不能再卑微。我们姿态太低,低到了尘埃里。尘埃里几时能开出青色的莲花来?
如果我可以选择,我宁愿做一个"古惑仔",而不是书生。
2007年的春天,我终于有了一个"意淫"李白的机会。北京读书人俱乐部的汤小明、邓景异两位先生怂恿我讲李白,并且支持讲义出版。讲的时候,我忘却了我不是李白,我如此激动,我无比幸福。
感谢李白。
感谢你们。
第一讲、 "四川人"李白
第1节:李白和他的粉丝(1)
李白和他的粉丝
为什么从"四川人李白"这个话题讲起?因为历史上第一个讲李白的人就这样讲。
关于李白的第一份材料,在他生前就有,很可能还是他亲自过目的一份材料,是谁帮他整理的呢?李白的铁杆粉丝――魏万。魏万后来改名魏炎,又改名魏颢。这个人曾经在王屋山下做过隐士,估计是想跟在李白后面做古惑仔,但是后来考取进士,身份不同了,于是连名字也改了。魏颢的"颢"字就很响亮。
魏颢写过一篇文章,叫《李翰林集序》。李白曾经做过翰林供奉,他给李白编的集子,就叫《李翰林集》,这个集子是什么时候编的呢?是在李白有生之年。李白还没有死,魏颢就替李白编了集子,而且写了一篇序。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极不寻常。李白是一个眼高于顶的人,魏颢也是一个眼高于顶的人,但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