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 资源简介:
约4880字。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概念多,跨度大。
本课的难点是对“焚书坑儒”概念的理解。
三、学生分析
1.知识状态
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
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
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焚书坑儒“
不易理解。
四、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
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三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结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图片。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原因:(1)客观上的需要: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际上的可能: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的问题过渡中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下面列举“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创设有利条件。当学生沉浸在问题中时,电脑展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图示逐次演示,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