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写作中的材料意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18 23:41:5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400字。

  培养写作中的材料意识
  曹勇军 
  写作就是观点、材料加上表达,也就是前人说的“义理”(观点)、“考据”(材料)和“辞章”(表达)。三者之中何者重要?何者优先?从写作学原理上说似乎应该是观点,因为“意犹帅也”,见识为先,可是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不妨以大家熟悉的《六国论》为例剖析一下,看看材料在写作中所起的作用。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史论。全文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文章设立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韩、魏、楚),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举例展开分析。写到这里,文章的基本意思已经出来了。可作者又写了一段:反面假设(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生发历史兴亡的感叹(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假如把这段当结尾,在感叹中结束,也是锦绣华章,可是老苏意犹未尽,又加写了一段,把六国和秦国比较,指出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的态势。以“苟”字领起的一段文字,把他心中有所感而又不便明说的话,强烈而又尖锐地提出了:“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到此就已经不是一般的优秀文章了,而成为千古绝唱!
  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的猜想是:首先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六国与秦的史料,其中古人“以地事秦”的说法引起了苏洵的注意和思考,许多史实又验证了这种说法、强化了这种认识,最终他提炼成“六国之亡在于赂秦”这样醒目的结论和观点。其次,他在提炼概括自己的观点时,可能遇到“反例”,那就是齐、燕、赵没有赂秦却也灭亡了。怎么办?经过思考,他认为反例不仅无法驳倒他的观点,反而可以深化读者的认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最后,由于他生活于北宋时期,西北的边患、朝廷的屈辱求和的政策、士大夫中普遍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深深地刺激他,汇聚成他写作时的一个潜在对象,使他有了写作冲动。当他写这篇文章时,展开了借助材料逆向思考的过程,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驾驭这些历史材料,使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知性和感性融为一体。独特的写作视角以及文章内在的节奏和张力释放出巨大的穿透力!
  丰富的材料不仅给这篇文章以血肉之躯,而且推动着作者思考,生发孕育了作者的观点,而思考的结果又推动着他进一步审视材料,使他的认识不断深化。观点和材料纠缠在一起,互相作用,使作者一步步超越事物的表面,去发现事物隐秘的内在联系,最终走向深刻。因此,我们说许多时候材料比观点还要重要,因为观点可以变化,而材料永远在那里。
  学生写作中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没有东西可写,下笔枯涩,痛苦万分。有了写作材料才有作文教学的其他讲究。尤其是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看似满眼满耳都是信息,其实心中只有浮掠的影子,漂浮在破碎的个人生活感觉中。我们的写作教学总是强调“观察生活”“丰富经历”,似乎偏爱把学生写作看成是准文学创作,更多地从自由创作的角度来看待写作中的材料,把那种“灵犀一点”“锦心绣口”当作是高级的东西,而认为积累语言材料是“笨办法”“小儿科”,因此,学生写了十几年作文却没有养成起码的材料意识!忽略学生无材料可写的困境,忽视“言语化”的思想积累,轻慢作文教学的基本功,妨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
  在这一点上,前人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古代的《初学记》《佩文韵府》等书都是为前人作诗写文提供材料的,从前许多文人写诗先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