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无道,诛暴秦》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140字。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中学 徐维兵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残暴的统治;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前一课《秦王扫六合》中有关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来说是一个补充,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始皇。同时,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亡汉立的过程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本课还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且秦朝暴政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本课编排的图片、史料和有关音像资料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和现代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自学讨论活动探究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以目标为中心展开自学探究;教师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把握秦末农民战争的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和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