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640字。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三、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