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90字。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中国国情,知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割据,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转变过程,具有进步意义。
通过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人才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2、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引导学生评论曹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答预习问题及填写有关简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归纳史实的方法。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初步训练辨证分析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通过分析曹军取胜的原因,可以培养学生逐层分析历史事件的学习方法。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亦是一重点。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他希望进一步统一全国,遂率强大兵力南下,同孙权、刘备组成的联军决战于赤壁,结果曹军失败,退守北方。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曹军与孙刘联军的表现,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2、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分析,并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进行归纳总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力量发生新的变化,但当时还没进入三国时期,仍是东汉末年。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的影像,图片、文字资料等)。
四、教学思想
由于影视、游戏等方面的缘故学生对这段时期的历史较感兴趣,也容易找到相关资料,因此,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基本史实,在课堂上则较多进行师生讨论、分析。
五、教学设计
A、 课前预习
1、 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2、 三国鼎立是怎么一回事?这是由什么事件推波助澜而形成的?
提示学生先阅读教材,有条件可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B、课堂教学设计(师生讨论式)(先结果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