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读解目标】<br>
1.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理解典型环境对于刻画典型人物的意义,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深刻理解小说主题。<br>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评价、鉴赏等,并通过迁移应用,引导学生基本能够在鉴赏的层级上阅读小说。<br>
3. 德育目标:通过与社会现实的对照,反观自己的人生,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吃人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情感,唤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r>
4. 美育目标:通过对悲剧人物不幸命运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悲剧的审美过程中,激发起对邪恶的强烈憎恨,对善良的无限渴求,达到净化灵魂、追求崇高的目的。<br>
理论依据:<br>
1. 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要能够“阅读文学作品,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思想”。这其中的“文学作品”在第三册书中重点就是指小说。小说这种文体学生们在初中接触过一些,比如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社戏》和《我的叔叔于勒》、《竞选州长》、《小小说两篇》等,但无论从创作手法的复杂程度上还是内容的深刻程度上,都不能与高中课文相提并论,由于学生实际思想水平的限制教师也不可能作更深刻的挖掘,所以要想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必须引导学生及结合课文作更深一步(主要是指主题上)的剖析。<br>
2.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传统篇目,被放在小说单元第一篇的位置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和环境描写,所选的四篇小说分别塑造了祥林嫂、葛朗台、别里科夫和母亲等极为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刻画了促使他们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从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出发,作为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小说,一定要将落实到人物与环境这两个方面上来。<br>
3. 就本文自身情况而言,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就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这种对社会敏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再加上他超凡的艺术工力,使得这篇小说在对鲁镇这个封建社会缩影的典型环境的描写上,堪称经典之作。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寓意深刻的自然环境描写与入木三分的社会环境描写——令人窒息的祝福习俗、严峻冷峭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构成了典型人物的生存环境,与他们的典型性格的形成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昭示了作者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鲜明意图。所以,研读这篇小说,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