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蚌埠九中语文组 李志勤
关键词:语文 渗透 人文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阐述了如何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新的表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文化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成”与“实质”两个侧面。不难看出,人文性在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文化中“人文”出自《易经》,说是“小力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指依据天象所示的“文明”之道。这里的人文之人,是人世间,不是单个具体的人。人文之文,也不是诗文或词章之“文”,司马光《传家集》中讲”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客,弦歌雅颂之声,非今之所谓文也;——今之所谓文者,古之‘辞’也”。因此,人文关切应包括:1.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2.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3.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4.对不同观点(只要它具有可以说明的合理性)的宽容;5.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就应以“忠诚、明智、责任、勇气、正义、谦逊、宽容、真诚和利他“为核心价值。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什么是善 ,什么是人性。语文的特点有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和民族化四个方面,其中人文性排在首位。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自然科学的学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则等组成。这些原理、公式、定理、法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些学科的教学可以先讲清原理公式,再围绕公式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这些练习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语文则不同,它是对人们精神领域起作用,而且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是深广的。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很强的启发性,所谓“艺术的空筐”。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理解。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程应该考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时期不容易看出来。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见影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