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为了让读者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变情况,现以近人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基础,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余种。讹谬处尚祈斧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
【典】典常。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
【谟】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如《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
【训】是国君教导臣下的文辞。始见于《尚书·盘庚》:“予告汝训汝”。孔安国《尚书序》解释曰:“教导之文曰训”。有时以下戒上也可用训,如伊尹对太甲所云,也称《伊训》。
【诰】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如《尚书》有《汤浩》、《大诰》、《酒诰》,汉唐时代还偶尔使用,宋代则用为授予官职的文书。
【誓】宣誓文辞,如出师告祭天地,登坛誓师和征讨敌人的檄文。《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
【命】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候之命》。秦并天下,改命为制。
【令】小于命,始见于《尚书·同命》:“发号施令”。上古只有帝王对臣下的言词称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诸候王对下属都称为令。
【教】始见于《尚书·尧典》“敬敷五教”,韦昭《国语》注:“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秦制,王候所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大臣也可以使用,汉代薛宣以条教著称,《汉书》曾录存其《下贼曹橼教》是一篇体贴下属的教令。隋代公候封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