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个字。
古文阅读训练教学案
(一)
张僧繇①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②,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③,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注释:①张僧繇(读yóu):南朝梁人,名画家。
②诞:欺骗
③破壁:击破墙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须臾,雷电破壁(一会儿)
(2)每曰:"点之则飞去。"(时常)
(3)不点睛者皆在(都)
2、选出“于”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B )
A、画四龙于壁B、告之于帝
C、其一犬坐于前D、负者歌于途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人们认为是骗人的话,就点其中的一条。
(2)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一会儿,雷电击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非上天,没有点睛的龙都在墙壁上。
4、这是一个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现在解释为比喻绘画、作文或讲话时,用一二个精辟的词句点名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灵活、传神。
5、你在作文中用过这一技法吗?举例说明。
(二)兄弟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①雁宜烹,翔雁宜燔。”竞斗②而讼于社伯③。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刘元卿《应谐录》)
注释:①舒:指在地上随意走动
②竞斗:争吵
③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为一社之长。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弓射之(拉)(2)翔雁宜燔(应当)
(3)烹燔半焉(烤)(4)已而索雁(寻找)
2、选出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
A、学而不思则罔B、至之市,而望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D、学而不厌
3、翻译下列句子。
(1)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
从前有人看见大雁飞翔,将要拉弓射它。
(2)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过了一会儿,寻找大雁,而那大雁已向高空飞远了。
4、本文涉及哪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某人、某人弟、社伯。三个任务的观点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因无谓的争论而贻误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