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教案11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60字。
 《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在黑暗笼罩、困难深重形势下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2、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设计提要
 1、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设计实施
 一、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白杨礼赞》,都知道文章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象征)在同一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巨匠巴金也用这一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是《灯》。
 二、朗读课文 引入意境,初步体会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1)、齐读第1~3段后提问:
 ①作者从噩梦中惊醒,心里感觉怎样?(明确:窒闷)
 ②作者为什么会感觉“窒闷”,哪些词句揭示了原因?(明确:噩梦、漆黑)
 ③在漆黑之夜,一般人希望眼前出现什么?(灯光)出现没有?(明确:看到“几点灯光”)
 (2)、体会作者在“窒闷”中看见“灯光”的心情。
 ①找出有关词句。(明确:第2段“但是”之后的文字和第3段中的“扫”字)
 ②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词句,体会作者心情。(明确:“但是”之后通过视觉的变化由近及远,由高至低,侧面写了“灯”,一个比喻句化静为动,一个“扫”字显出灯光的力量,这些都写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提问:这一心情流露于外表的情态怎样?齐读第13段后回答。(明确:“微笑”)
 (4)、从“窒闷”到“微笑”的心情变化过程作者这样说:“想着想着,就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作者想了些什么?(提问引出下面的步骤)
 三、找出课文写“灯”、“灯光”的一些材料。
 (1)、教师朗读第5段,作示范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