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1张。公开课课件,配一个详细教案。抓住“我好恨”三字,通过分析我“恨谁”,“为什么恨”两个问题,脉络清晰地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道士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能力目标
准确筛选信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增强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2、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思想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诵读鉴赏法。在反复朗读某些感情浓厚的语句中,揣摩作者的观点及感情倾向。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第三部分的诗句切入,让一学生朗读,引到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我好恨”
问:他恨谁?为什么恨?
二、他恨谁?为什么恨?
学生活动:请以同桌或前后桌为单位,快速浏览文章,按文章顺序进行探讨。注意:要紧扣文本分析理由。
王道士、外国冒险者、官员与政府
(一)、关于王道士
1、问:为什么恨王道士?他到底对敦煌莫高窟做了什么?
学生活动:发言
教师明确:①刷壁画(让学生读“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 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 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②砸雕塑,(“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③卖文物
介绍藏经洞: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他把这些卖给了谁? (外国的考古家、冒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