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9张,另有配套教案。
作文教学“细”中求
一、现状:
说当前的作文教学处于无序、凌乱、随意的状况应该不为过。不少老师一学期的作文教学仅仅是为了勉强完成七到八篇作文(可能还包括期中期末考试中的各一篇),“文章千古事”,作文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写作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岂可以数字论?不少老师只看到《新课标》中“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的要求,而将“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的要求忽略不计了。
再从作文课堂教学情况看,大致有这样三种现象:一是放任自流,以作文无法教会为冠冕堂皇的借口,搞放羊,可称为“游击式”教学;二是殚精竭虑,不厌其烦地讲作文方法、技巧,结果学生不买账,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淖;三是投机取巧,平时不抓作文教学,临近考试了,要求学生背作文,或者规定套路进行填空,结果出现了大量“程式化”作文,“标签式”作文,这种现象每年中考中都大量存在。
夸大一点说:不管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今天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已经将作文教学忽略掉了。
二、原因
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
1、作文教学序列不够清晰,缺乏写作训练体系。诸如语言和思维训练体系、观察分析表达的训练体系、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等。
个人认为,“苏教版”教材几乎没有真正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多只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作文要求”部分的化整为零,而且作文教学内容简单肤浅,几乎变成了一个单元阅读内容的总结;作文教学内容在六册课本中安排也是杂乱无章、没有体系。其作文教学编排特点是:随选文而动,随意性大,作文成了阅读教学的附庸,失去了作文教学的独立地位。学语文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撇开人文性因素不谈,不就是为了交流吗?解放前北京大学招生就考一篇作文,不是遴选出了大量人才吗?因为教材对作文教学的有意无意的忽视,导致广大语文教师无章可循,有心无力(每天忙于大量繁琐事宜,没时间、没精力考虑作文教学是可以理解的)。
附:《语文新课程标准》作文目标与“苏教版”写作教学内容的比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作文目标: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