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师说》一文的教学设计及试教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它的缜密的逻辑论证,严谨的结构艺术,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如何发挥这篇文章的结构艺术优势,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这里说说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以就教于大方。
1.布置预习,由粗到细。
课前向学生布置三个预习思考题:
(1)对照注释读懂课文,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各段的段意。
(3)文章的四段中哪段写得详?该段使用何种论证方法?
问题提出后,即要求学生按课堂讨论小组(每组前后桌四人)进行讨论。题(1)主要由个人解决,(2)、(3)分组讨论解决。讨论后每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课堂表述小组意见。把学生归纳的段意加以综合概括并作板书:
①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②批判“师道不存”的社会不良风气;
③举例论证从师的必要性;
④写作本文的原因。
对学生归纳的段意暂时不置可否,而让学生继续讨论预习题(3),他们反复读课文后,稍加思考即作回答:
第二段写得详,这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接着,留出短暂时间,让学生找出第二段的各对对比关系,综合学生的解答并作板书:
①今之众人“耻于从师”同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对比;
②为了择师而教同自己耻于从师对比;
③巫医乐师“不耻相师”同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对比。
这样,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详略处理,一方面又复习了以往学过的论证方法。这种分析暂时停留在课文的表面,只须略作思考,便可得出基本正确的解答,目的是从易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分析,由分散求联系。
针对学生归纳的段意,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写的段意,虽然基本上概括了各段的意思,但将各段意连起来看,却是分散的,体现不出各段间的内在联系。请大家再讨论一下,将段意加以修改,体现出它们的有机联系,显示出文章结构的优点。通过提问,将几个学生的解答互相补充,随之将段意改写为(板书):
(1)从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提出以“闻道”先者为师的观点。
(2)从反面批判不重师道的社会风气,以警世人。
(3)再从历史入手正面补充论述从师的必要性,阐明正确的师生关系。 (4)赞赏弟子“能行古道”,说明师道可复大有希望。
根据修改的段意作如下讲解:
第一段论述从师的意义,第二段对比论述“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二者之间是正反论证关系。第三段引入历史人物从师之事,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又与第二段构成正反论证关系。第一段开头“古之圣人必有师”,作者并未顺接下去说明古之圣人从师之事,而是宕开一笔,说明本人对师道的理解,第三段才补充回答了这一问题,结构灵活而不板滞。三段之间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