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情趣与操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5/5 15:42: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000字。
孙郁《鲁迅的情趣与操守》  
 现场实录:  
  今年以来,关于鲁迅的话题非常多。首先是3月份在日本仙台有一个关于鲁迅的学术研讨会,后来在圣彼得堡也有一个研讨会,接着在香港有一个论坛;内地像厦门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等也都在举行一些学术性的研讨。鲁迅,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把鲁迅看成是一个有问题、一个精神残疾、对当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是一种杂音的存在,因为他只会战斗和冷视;喜欢鲁迅的人认为,鲁迅先生在今天依然有他鲜活的历史价值,而且鲁迅的杂文我们任意拿出一篇来放在今天的报纸上,依然不觉得那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   
  鲁迅话题已有70多年   
  其实,从上世纪30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开始,关于鲁迅的话题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每个时期关于鲁迅的描述都带有那个时期的烙印。比如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激进青年认为,鲁迅是不可理喻的,是一个只会写黑暗不会写光明,不能看到工农大众优良品质的一个作家,他写的阿Q对过去的古老文明充满了感怀,所以鲁迅是彻底落伍了。在那个时候,鲁迅成为一个激进青年不喜欢的世故老人。   
  在不同的作家和学者的笔下,鲁迅同样有着不同的色彩。当时,喜欢他的都是一些没有名声、带有些野性(或匪气)的青年,像萧军、萧红、胡风等。那时北京大学有一个学生就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所有的俄罗斯人都可以成为托尔斯泰,不是一般的中国人都能够成为鲁迅。在当时大学生的心目中,鲁迅的地位是很高的。   
 那些青年学子在读鲁迅作品的时候,常常会感觉被电击中一般,他们在鲁迅的文本中,感受到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应当具有个性自由和生命自由,他们在鲁迅的作品中突然发现了他们想要说话。   
  而另外一些文化官员则觉得鲁迅是一个病态的人。当时在北平的京派作家和学者们,每每谈到鲁迅都有微辞。他们不喜欢鲁迅,所以他们在文章里向鲁迅叫板。鲁迅的很多论战都不是鲁迅最先发起的,而是对手先进攻,而后鲁迅还手。   
  鲁迅是中国知识界一个不可绕过的精神存在。   
  鲁迅在今天的影响力   
  鲁迅给人们带来的惊异还在于他的汉语写作。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他突然间就到达了一个非常的高度,很多作家看到了鲁迅却依然难以望其项背。   
  前几天,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北京,他就讲自己不如鲁迅。比如莫言,我邀请他到鲁迅博物馆和陈丹青一起谈鲁迅,他说和鲁迅相比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上世纪80年代,在韩国的民主化运动当中,鲁迅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他影响了一代韩国的知识分子,很多精神领袖在监狱里面研究鲁迅,把鲁迅视作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韩国人说我们韩国没有鲁迅。这就是一种评价。   
  在日本也是这样。最早注意到鲁迅的是日本的记者,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通过报刊注意到了他。上世纪30年代,很多日本学者追踪到了中国。鲁迅死后,他在日本赢得的声誉不是今天我们所能想像得到的。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社会没有一个预设的方案,是靠人不断地选择,在没有路的地方才可能创造自己本质的东西。鲁迅的这种思想,给周边国家的知识分子带来巨大的启迪。   
  所以,现在在日本、韩国,他们在讨论人的个体价值,讨论到社会的文化形态的时候,经常会讲到鲁迅,从鲁迅那儿找一种话题。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阶层,都站在不同的角度与鲁迅相逢。   
  鲁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鲁迅颇具政治性,但他本人又是远离政治,所以在这里要讲到鲁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比如曾有人建议鲁迅去暗杀当时的满清官员,鲁迅就不参加这样的活动,他说我要是死了,谁来养活我的母亲?有一个编辑说鲁迅对事物的反映往往是最本能的,是第一的反映。比如鲁迅不主张学生游行,他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办法,是一种无谓的牺牲,他说欧洲人在打仗的时候,人是在战壕里面的。鲁迅提倡用脑子,不要直面,直面就白白送命。   
  鲁迅的这种反映,是最合乎人性的一种反映,胡适也讲鲁迅对中国政治的很多看法都是非常正常,都是合理、合乎人性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鲁迅有问题,还有很多人对鲁迅提出质疑。   
 鲁迅的复杂还在于他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确切性的一面,同时又有一个不确切性的一面,他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从来不用“是”或者“不是”。   
  我觉得鲁迅意识到了人的存在有一种悖论,人的存在有两难。比如说鲁迅喜欢科学,他早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认为中国缺乏科学的理念精神,所以他最早翻译的小说是科幻小说,最早编辑的书是中国矿产志,都带有严密的科学性。但是他认为百姓的原始思维、乡间记忆、民间风俗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鲁迅认为既要有牛顿这样的科学家,也要有莎士比亚这样的剧作家。   
  鲁迅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奴隶”。他觉得人一生下来就成了奴隶,不仅成为物的奴隶,成为精神的奴隶,也成为亲情的奴隶,也成为事业的奴隶。   
  比如他在学医学的时候,他在给蒋抑厄的信中说,自己每天枯燥地背单词和教案,记笔记,再过三四年自己恐怕要变成傻子了。他觉得很秩序很严明的训练对自己是一种伤害。于是鲁迅的兴趣转移了,就干别的去了。鲁迅在北京当了十几年的公务员,但他烦祭孔,于是去当了大学老师,到了大学也发现不行。最后,他发现自己只能做一个自由撰稿人。   
  鲁迅就这样不断地自我流放,不断地否定自己。鲁迅就是这样复杂地存在。   
  鲁迅精神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首先解剖自己,首先认为自己是黑暗的,自己是有问题的,首先认为自己不行。鲁迅同时代的很多人都写自传,厚厚的。他写了三次自传,每次都只写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