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 英国 罗素
教者 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730100) 白瑜厚
课文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20世纪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文章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字里行间饱含着巨大的激情,呈现出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其中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是一篇极好的德育素材。但由于是译文,文中又蕴含着许多含蓄的语句,所以不可避免地给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涵带来一定难度,但如果一味地纠缠于文章语言,限于一点,就束缚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且不免枯燥。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探讨问题,透过字面意义去领略作者的博大胸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崇高境界的层面上。此外,教学中学生能动地组织语言,表述个人观点,模仿课文写作等途径也可相应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多全面性学习的锻炼与积淀,在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全面性与深刻性方面已有了较大提高,但也有部分同学好于面子,不愿发言。如果教师设计引导得法,师生频率一致,便可激起同学们讨论与表达的热情。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个别语句,掌握文学语言技巧。
2.学习文章句式、结构,提高仿写技能。
能力目标
1.提取、分析文中重点语句,以培养阅读能力。
2.阐释、评价罗素人生观,表达个人人生观,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
2.激励自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就本课而言,难点不在整体理解文意上,而在于疏通个别晦涩文句以深入体悟作者思想,这就要学生多交流、多讨论。教师也应因势利导,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及有感情地范读感染大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课程进度中方向性问题的设置上要注重启发性、探究性,努力让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而不是将其思维局限于某点。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思维的空间舞台,最终从课文迁移到现实,从罗素回归到学生自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猴子是因为思考“生命”这个问题而变成人的吗?什么情况下时候可爱的动物们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呢?——在童话世界中。当所有的动物都具备思考和表达能力并且语言相通的时候。
当然,童话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问与我们共存与世的其他生命,虽然它们都在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生命的存在和传承,但他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个的问题只能由人类来回答。不仅因为语言的隔膜,更因为只有人类会深入思考的生命,而且会一直思考下去。记得帕斯卡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在自然界中最脆弱,但它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 ——(法)帕斯卡(Pascal)
•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仅懂生存。
•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是多么渺小柔弱,但人却不断地追寻存在的意义,总是会一直思考三个问题,“我从何而来,我为何而生,我去往何处?”只要人类的生命不息,这样的追问就不会停止。这三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就是这份思考的心灵的光芒,让我们可以超越死亡,与永恒的宇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