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60字。
“三段十法”读写结合作文学习程式
这是根据河北廊坊贺子眉老师实验的“读写结合三段九法”和安徽赵永芳老师总结的“读写结合四法”等而综合设计的。
课前阶段
第一种作法:在讲读课文之前,先出现有关课文的图片或模型,学生细致观察、分析、理清写作线索,编好写作提纲,然后转入课文学习。学生去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再拿自己编的提纲和课文的段落提纲进行比较,从比较中体会课文写作构思的道理和长处,找出自己构思中的差距。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首先绘制一幅“地下印刷所”的剖面图,引导学生看懂图纸以后,又补充地下印刷所的建造过程。然后要求学生以参观者的身份编写一份介绍地下印刷所的说明文提纲。学生做完以后,教师再公布个别学生的提纲,让大家比较,评议其优劣。接着,教师启发道:除了这些构思方法以外,还有更理想,更恰当的办法吗?现在,就来看一看当代著名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是怎么写的。将学生引入课文以后,一边欣赏文章的巧妙构思,一边对比自己的写作构思,从对比中,加深了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也从中受到了启发。
第二种作法:将要学某篇课文了,首先公布与这篇课文有关的作文命题,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解水平去审题、选材,并试写一篇小作文,然后转入课文学习,在揭示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之后,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来修改或重写自己的习作。比如,在《背影》之前,出一道《××最爱我》的作文命题,草稿完成后,转入课文学习。在揭示了课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特征的细致刻画和记叙中结合抒情来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以后,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草稿来对照,找一找其中有没有形象特征的细致刻画,如果有,看是否写得动情感人;如果没有,又应该如何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去捕捉和补充这种“形象特征”。这样修改自己的习作,既方向明确,又加深了对课文写法的认识。
第三种作法:在学某一类课文的前夕,先带学生去有关的实地现场,并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写作最好”,在学生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的情况下,让学生翻看指定的课文,研究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体会其中的道理。学生带着“任务”去参观,因此,看得仔细,记得认真,掌握了详细的材料。但下笔的时候,都会觉得材料太多太杂,不知如何组织为好,在讨论中,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才翻开教材,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课中阶段
第四种作法:教师板书新课标题之后、学生暂不看书,先听教师“有意设计”的口述课文,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拿老师的“文章”与书上的文章对比,看老师讲的“文章”毛病出在哪里,应该怎么修改补充。所谓“有意设计”的口述,就是用学生平时写作这类文章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来口述。这样,学生听了,通过对比,启发作用才会更大。
第五种作法:在讲课当中,碰到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段落,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层次结构,研究它的写作特点。然后,当堂让学生仿照课文提供的方法写片断。如学《故乡》一文,作者写到闰土介绍“雪地捕鸟”一节时,准确地选择了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尽管所写的只是平常小事,文章却显出了不凡的光彩。到这个地方,可先让反复诵读,细心揣摩每个动作,然后做“换动词”的练习,通过反复比较,体会作者选用动词的准确无误。在此基础上,进而回忆自己的生活,选择最恰当的动词,把一个活动过程准确传神地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