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40字。
语文新教材插图:走向读图时代
□陈玉秋马一博
《语文建设》2007 年第11 期
一、背景:读图时代的到来
当今时代,举目四顾,五颜六色的图像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大街上,各种标志、广告无处不在;客厅里,各种绘画、摄影作品不时映入我们眼帘;书本中,各种精美的插图占据着一席之地……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一个被图像包裹的时代。巴拉杰在20 世纪初的《视觉与人类》中指出,人类文化经历了视觉文化、读写文化、视觉文化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的文化将重新迎来以“视的精神”取代“读的精神”、以“视文化”取代“概念文化”的时代。〔1〕
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正经历由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向,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作为传播工具,形象的使用已经具有了与书面文字同等重要的地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和电脑充满了各种图像,我们的社会靠视觉调谐着。”〔2〕
读图时代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人类的生存方式来看,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并且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以视觉为主导。其次,人类内心深处有“再现现实”的欲望,而图像以及由图像合成的影视、摄像等作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的这种欲望,人类在这种满足中实现了自我的确证并由此强化了对图像的感情。再次,科技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图像传播成为可能,大量的图像作品进行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转向。最后,当今消费的社会意识强调欲望、感性、享乐,与语言相比,图像更切合这种社会特征。作为亿万青少年儿童必读读物的语文教科书应该与时俱进,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以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新样式展现它的面貌,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考察:语文新教材的插图形态
我们分析课程改革后出版的语文教科书,明显感到它们在插图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配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语文教科书的插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插图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装饰形态插图——赏心悦目
装饰形态的插图是指以增加教科书的视觉效果、引起读者的视觉兴趣为主要目的而插入的符号或图像。可以说,出版者在插入这一类图画时主要是从设计学的角度去考虑的,这类插图与教材的内容联系虽然不很大,但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不影响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清一色的白纸黑字,文中插图屈指可数,即使有少数插图,也是白描手法的黑白图案,视觉效果不佳。与此相反,国外的母语教材却很讲究装帧设计,有学者在研究国外的母语教材后指出:“国外的母语教材都十分讲究装帧和设计的质量。他们从保护青少年视力、培养青少年爱美习惯、提高青少年审美情趣出发,在教材的装帧和设计上都力求精美。”〔3〕比如美国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封面是一扇挖空的彩色的窗,翻开下页是优美的画,再下一页的画更加美丽,层层深入,抢人眼球。所以有学者在谈到语文教材建设时指出“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热爱教育的美术家、装帧家、书刊设计师都来关心中国教材装帧设计的质量问题”。〔4〕
在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图文并茂的教材明显优于纯文字的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印刷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图像的获得也很便利,由此带来了装帧质量的提高,插图作为一种装饰的手段成为可能。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已经不再是单调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