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30字。
“被”表原因的来源
□黄晓雪 李崇兴
《汉字文化》2007年第5期
一、引言
现代汉语的“被”字句一般就是被动句。但是,近代汉语的情况则不尽然。“被”字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两类特殊的用法。
A:那武大是个懦弱本分人,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
(《水浒全传》23回)
B:为救林冲,被高太尉要害,因此落草。
(《水浒全传》89回)
对于A类句,一些学者已指出不是被动句,而叫做“非被动关系的被动句”(蒋绍愚1994:201);或“反向被动句”和不表被动关系的被字句(向熹1993:499—500)。B类句中的“被”一般认为是表原因。但是A类句和B类句与被动句的关系如何,A、B两类句子是怎么来的,学者们对此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
把A类句叫“非被动关系的被动句”或“反向被动句”,容易给人以A类句仍然是被动句的印象。A类句有较强的主观性,往往带有对说话者来说是“不愉快、不如意”的意思。为把A类句与被动句区别开来,我们这里于被动句之外,再立一种新的名目,不妨叫做“遭遇句”。
被动句与遭遇句相比主要有如下不同。
(一)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第十三节对被动句(王力叫“被动式”)的解释是:“谓语所叙述的行为系施于主语者,叫做被动式”。《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是:“被动句的主语代表受动者,并且总是代表有定的事物。”可见,这两本书都是将主语代表受动者(主语有时省略,但可补出)作为被动句最主要的特征。如“衣服被雨淋湿了”,“衣服”是受事主语。而遭遇句不出现受事主语,但往往隐含一个叙述主体,这个叙述主体在语义上不是句子谓语动词的受事,而跟句子表示的事件相关。例如:
(1)曹英赶上,被彦超弃马走入城去,两下鸣金收军。(《五代史平话·周史上》)
(2)被妻插合房门。(《元典章·刑部卷3》)
(3)那长老昏晕在地,不能言语,被他把两个青氊包袱提在手中,驾觔斗云,不知去向。
(《西游记》57回)
(二)被动句的谓语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
谓词后面一般不带与主语无任何关系的受事宾语;遭遇句的谓语动词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及物动词,一般要带受事宾语。
(三)被动句“S+被+N+V”中,谓词V语义上指向受事主语S,V与S的关系突出,N是动作的施事或当事,在不需要强调动作发出的主体或不便说出时可以省略;遭遇句“被+N+V+NP”中,谓词V语义上指向NP,N与“V+NP”的关系突出,N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那么能不能说遭遇句就是主动句呢?当然不能。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第十三节:“谓语所叙述的行为系出自主语者,叫做主动式。”遭遇句的谓语所叙述的行为并非出自主语,这一点不同于主动句。遭遇句有不同于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语用价值,下文将作讨论。
二、遭遇句的形成
我们认为遭遇句是由被动句发展来的。
“被”用以表示被动萌芽于战国末期,但这时是“被+V”的形式,即“被”字后面还不带关系语。(蒋绍愚1994:201)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出现,到南北朝时增多,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