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00字。东晋文学:平淡绮丽亦风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晋文坛,玄云理雾弥漫,遮没了整个文学天空。
魏正始时玄学兴起,阮籍、嵇康的作品已有浓厚的老庄思想,西晋时期,玄学进一步发展,至西晋末年,遂兴起了玄言诗。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更盛,他们“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内容上“世极 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失去了艺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在壮阔的文坛上,陶渊明开田园之先河,谢灵运创山水之首功,独树一帜,最先扯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向玄言文学发出挑战。
谢灵运和陶渊明的出现,如劲风扫过,阴霾散去,文学天空始现本来面目,清新而明朗。
谢灵运何许人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诗中的“谢”,即谢灵运之“谢”,东晋名臣谢玄之孙也。灵运自幼天资过人,童年时寄养一道士家,深受儒释道思想的熏陶,又有一叔名谢混,被誉为“风华为江左第一”,为中国山水诗文学的先驱人物之一。高贵的血统、优裕的条件以及桀骜不驯、率性而为的个性,使其在政治上受挫时便寄情于山水,并由此写出了众多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开创了山水诗派,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主义倾向的雏形。其诗“模山范水,富艳难踪”,又如“初发芙蓉,清新可爱”,堪称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亦是东晋名臣之后,其曾祖陶侃曾任晋大司马,但由于陶侃出身寒门,地位当然无法和王、谢等高门望族相提并论,且因曾祖陶侃被污有“篡权”之嫌,又兼家道中落,故仕途坎坷,难如人意,纵有“大济于苍生”之大志,但因生不逢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有志不获骋”,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终因厌恶污浊的官场而毅然决然归隐田园。黑暗的时代,铸造了他不屈不挠的灵魂;社会的冷落,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声色俱开,富艳难踪”的贵族诗歌盛行的年代,他一反东晋文坛的文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诗洗尽铅华、恬淡自然、意蕴隽永。诗名寂寞当年,但死后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最崇高、影响最广泛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和谢灵运,尽管两者风格迥异,一平淡自然,一绮丽多姿,但都堪称魏晋风流的最高代表。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田园诗和山水诗并称,也习惯于把陶渊明和谢灵运并论。杜甫有诗云:“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文学史上以陶、谢并称,便始于此。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写作达到了极致,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李白、王维、孟浩然是其杰出代表。陶、谢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但事实上,田园诗和山水诗之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山水诗还是田园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自然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然而它们所描述的具体对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却有差异:田园诗主要通过对农村自然景观的歌咏,寄托作者高蹈遗世、超然物外的悠闲自得的情趣;而山水诗则重在描写自然山水景物,来表达诗人的心境,从中得到的感悟。再者,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题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而山水诗主要描绘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与行旅联系在一起。
两类诗中,无论山水诗还是田园诗的萌芽,都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诗经》中的《七月》当属中国最早的田园诗。当然,这些诗仅仅是处于山水田园诗的萌芽状态。真正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并因此而创作下大量田园诗的,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同样,我们也可从上文所举例子看出,在《诗经》中出现的自然山水,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的,并不是作为诗人或读者的独立审美客体,是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使其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品陶渊明的田园诗,自能体会其澹泊而苍茫的心境;
味谢灵运的山水诗,油然而生寂寞而深邃的情怀。
陶、谢的山水田园诗,为艺术留下了古典的血脉与灵气。
从艺术特征上讲,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各有特色。
读渊明的诗,如话家常,如逢故友,不知不觉间,一幕幕田园风光、农村生活景象会出现在你面前,是那么平淡无奇!它从作者心间流出,又悄悄地渗入读者的心田。浮躁喧嚣中,你的心被熨得贴贴当当,舒舒服服。“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