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共1课时。
讲述故事 探究笔法——《道士塔》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当我们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个闪亮的浙江籍作家的名字就会映入眼帘, 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迅、茅盾、郁达夫、戴望舒、徐志摩..真是群星闪耀。有人评价说: 现代文学史有半部是属于浙江的。在当代文坛上也有重量级的人物出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重量级的、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敢于独步于遥远的旷野、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的文化名人—— 余秋雨。( 幻灯片:余秋雨的照片)
他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他写了大量的文化散文,品读秋雨散文, 可从散文集《文化苦
旅》开始。( 幻灯片: 《文化苦旅》的封面画)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道士塔。( 幻灯片:道士塔的图片)
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莫高窟的名气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洞窟呢?( 幻灯片: 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 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 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100 多尊,壁画总面积约45000 平方米。这么宝贵而灿烂的艺术宝库却屡遭破坏, 其中重要的一段却是毁在了发现他的人的手上。是谁?
生:王圆箓!
师:作者说“ 我见过他的照片”,那么我们也来看看他的照片。( 幻灯片:王圆箓照片)真是一个“ 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人!他的经历有哪些?
生: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那么,王圆箓何以成了敦煌石窟的罪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部分的第9—11 节。( 约2 分钟)
师:下面,我们来讲故事。请根据刚才所读的内容, 讲一段王圆箓在莫高窟的故事。同桌两位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约3 分钟)
请位同学来讲述一下这段故事。
生1: 王道士觉得洞窟里太暗了,想要亮堂一点,于是找来两个帮手把四周精美的壁画刷白; 后来又想起自己的道士身份, 想在这里塑几个天师和灵官菩萨, 于是他砸碎了雕塑, 请邻村的泥匠塑了天师和灵官。
师:我们讲的故事和余秋雨讲的故事有怎样的不同?
生2:我们的故事较概括、集中,语言简洁,但缺乏文采,不够好看。
生3:余秋雨的故事语言很有文采,并且将自己的情感、观点融入其中。
生4:我们看余秋雨的故事就像在看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很直观,极有影视文学的效果。
生5:余秋雨讲述故事的时候充分发挥了他的想像, 揣摩人物的心理, 把一些史料上只是概括叙述的事件写得形象、具体,如: “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 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生6:作者其实是通过想像对史料进行了虚构,如: “ 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这样的描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余秋雨就在王道士的身边目击着这里的一切一样。
生7:我觉得作者不仅走进了历史,站在王道士身边目击着现场,并且与他直接对话起来,如: “‘ 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 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 低声求他: ‘ 请等一等,等一等.. ’”通过这样的虚拟对话,把自己的痛心、愤怒很好地表达出来了。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余秋雨讲述历史故事的一些方法, 那就是运用想像对史料进行虚构、描摹历史人物, 让读者感觉作者似乎走进了历史目击着现场, 并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是散文不是小说, 它是否可以这样进行目击现场似的想像虚构、直接对话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讨论约3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