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幽微情思·阅读指导(三)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第二册·幽微情思·阅读指导(三)
研究性学习材料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俞军义
“新感觉派”探源: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关于人格结构及其内部冲突的学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即本能论、人格结构论和心理解剖学说。本体能认为,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或性能量)转换而来的心理能的发泄与反发泄;一切用于人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体结构论是关于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转移的理论。这一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储存本能的地方,是各种本能的驱动之源)、“自我” (是协调本能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平衡机能)、“超我”(在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想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它把本能力量转移到实现理想、创造等方面上来)。心理解剖学说把人的心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其中,潜意识与本能密切相关,其中蕴藏有被压制的本能及与性相关的情感。
这种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就是注重剖析人物内心深处的意识,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的人与内心深处的人物真我之间的冲突。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同这个三十年代初兴起的流派的其他作家一样,他的心理分析小说也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2、关于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原是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1924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与一、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佐佐木茂索等14名新作家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开始新感觉文学运动。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发表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或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这一流派因此被称为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人们要以视觉、听觉来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即以感性认识论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的表现。因此,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做精美的加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现实;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认为文学的象征远比现实重要。他们否定一切旧的传统形式,主张进行所谓文体改革和技巧革新。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横光利一《太阳》、《蝇》、《头与腹》,川端康成的《浅草的少男少女》、《梅花的雄蕊》,今东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与一的《冰冷的舞场》,片冈铁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们》等。
这些作品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刹那间的感觉,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存在意义;根据主观感觉把握外部世界,运用想象构成新的现实,然后通过新奇的文体和词藻加以表达;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描绘人物纤细的感情和心理活动。
新感觉派于1925至1926年发展到高峰,后来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兴起,新感觉派在日本渐趋没落。《文艺时代》也于1927年 4月停刊。新感觉派的活动遂告结束。
受西方文学思潮和日本文坛潮流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也形成了一股新感觉派。其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代表作品有穆时英的《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刘呐鸥的《热情之骨》《游戏》《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