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论鲁迅思想的当代性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9/29 21:47: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600字。 
余杰:鲁迅思想的当代性
——在北京海淀“知道图书广场”的讲演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到海淀“知道图书广场”跟大家一起交流和讨论。这几年我到各地跟读者朋友见面、交流,很多机会都是由书店提供的。这些书店一般都是独立于计划经济时代“新华书店”系统之外的、比较注重学术和文化品位的民营书店。它们大都位于各大城市的文化、教育比较集中的区域,不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作家和学者能跟读者朋友们一起交流。 
  最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状况。在以前,如果一个作家或学者,身处学院和研究机构的体制之外,没有大学教授或专业作家这样一种身份,也就没有自己的讲台,没有地方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文化理念。但最近这种情形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民营书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开始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空间和话语平台,为体制外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言说的机会。前几个月我刚刚从美国访问回来,我发现这一点在美国也非常突出。在美国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民主社会和自由社会里,存在着一个相当庞大的公共空间,有生机勃勃的“中间社会”,比如说书店、报纸、杂志、各种各样的协会、俱乐部、基金会、大学、大量的“非政府、非赢利”的民间组织等等。巨大而活跃的公共空间,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有力保障。对于一个普通的西方人来说,这些公共空间也许比政府机构更加重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直接的关系。我想,未来的中国也将迎来一个中间社会、公共空间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几年来,我从书店这个小小的角度上,就看到了中国民间和社会公共空间慢慢的萌芽和发展。 
  好,进入今天我讲的主题吧。鲁迅其实是很老的一个话题了,我记得学者孙郁曾经说过,如果谁要了解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史,鲁迅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各个时期的文化流行色都在上面。其实,在我看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界的状况、中国学术界的状况,都可以从鲁迅研究的角度来切入。再放宽视界,鲁迅逝世之后这六十多年、七十多年的时间,整个文化的进程,通过鲁迅来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英国人来说,在英国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也永远说不清的莎士比亚;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者对于现当代的中国来说,似乎存在着一个永远也说不完、永远也说不清楚的鲁迅。特别是一九四九年以来,鲁迅成了一个被过度阐释的、文化象征的符号,承载了过多的意识形态的色彩。我相信如果鲁迅复活的话,以他的个性一定会对所谓的“鲁学”嗤之以鼻的。有的学者居然说毛泽东与鲁迅心灵相通,还有写了洋洋洒洒的《致先生书》的作家张承志,一边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红卫兵”这个词语的发明者、对文革的暴行绝不忏悔,一边却说自己是鲁迅的学生。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鲁迅会接受这样一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