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00字。《管子》中的“德”及其现代价值
□胡火金
“德”观念的起源当与先民的采集狩猎生活相关,其起始含义是近“自然天命”之意,合行走、观望之行为;其后引入内省的“心”,不断延伸拓展,产生“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把“德”融入“帝”、“天”体系中,强化了对人事的关注[1]。诸子各派从神德、天命、天德、地德、仁、义、礼、爱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德”,有的重观念意识、伦理道
德,有的重礼仪秩序、社会规范,有的偏天子之德,有的重民德,纷纷拓展。《管子》之“
德”,立足天德、帝德、上德及其社会制度等“形而上”层面,贯穿到社会生产及百姓
生活等“形而下”层面,形成联结上下的统一体系,具有“经世致用”、普遍教化的功能,
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德”通“道”,通天地自然秩序
《管子》借“道”阐发“德”,认为“德”通“道”,切合天地自然秩序。“道”和“德”一起构成“形而上”观念的核心。《管子》中明确提出“道生德”,道是什么?诸子百家各取所需,频繁使用“道”,产生天道、地道、君道、人道以及仁道、礼道、阴阳之道、兵道、霸道,甚至于畜道、舟车之道、衣裳之道等等,不一而足。老子将“道”视为最高的哲学范畴,“道”高于天,上于帝。“道”是天
地自然、社会事物的法则、秩序节律及机制。凡天下事都有道。万有唯道所生、所成、所主,道在万有之中。[2]
《管子》以“道”为最高范畴阐发事理,指出“道生天地”,“道”为“万物之要”,认为万事万物的生、成、化、变等等都源于“道”,“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及“序其成”就是“道”。万事万物重要的是得“道”,得道者自然顺达,否则就不稳定不平安。在此基础上,《管子》提出“德”由“道”所生,“德”包含在“道”之中,“德”与“天地”、“万物”、“万有”、“一”等概念同属一个层面,与自然社会秩序生态机制相通连。
不仅如此,《管子》在论“道”的同时,把“德”、“道”打通、并列,甚至连用,视“道”、“德”同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其性质虽异,但却互为依存,不可分离。《管子•心术》说:“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道和德在起始和终极上都是无穷尽的。“道”是“始乎无端”、“道不可量”,“德”乃“卒乎无穷”、“德不可数”,“道”、“德”“两者备施”就会“动静有功”。只有不断地蓄养“道”、“德”,民众才能和合,才能够团结和好、协调谐和。正如《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