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篱笆那边》精品课件PPT21张,图片丰富,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活动丰富,生动有趣。教案约3700字。
篱笆那边
湖南株洲九方中学 刘国富 原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
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的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教具】
1、朗诵法;2、讨论法;3、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狄金森:(1830—1886),美国女诗人。是美国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著名人士。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终身未嫁,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作诗。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家乡,晚年完全与世隔绝。她生前只有八首诗公开发表过,然而人们在她55岁去世时却发现了大量诗稿,达1775首之多。可见创作之勤奋。
她的诗不合19世纪美国文坛的诗风,生前发表的诗也反应冷淡。但20世纪以来,文学界逐渐发现她思想深邃、感情炽烈、想象奇特、文字精练。
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篱笆那边》短短几行,回味无穷,是其代表作之一。
2、朗诵感受
二、赏析诗歌
自读诗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叙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可分哪两个层面去理解?
――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2、这首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这些意象的象征什么?
――意象:篱笆、草莓、孩子、上帝。
――篱笆:世间的一切阻隔,一切宗教规范和对美好人性的约束,是传统观念的约束,是道德规则的禁锢。
――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孩子:敢于任性而为、听凭心灵召唤的人,是敢于追求纯真的世俗之人。
――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3、“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4、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生――小孩――活泼好动
放假——草莓——不能企及的美好梦想
校纪——篱笆——阻碍梦想实现的障碍
校长——上帝——旧的思想的维护者
5、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