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4张。附带文字讲稿。在比较中看元杂剧与明清传奇
北京一六一中学 张成
中国传统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戏曲,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传统戏剧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我们这本书(人教版第四册)的第四单元就是学习我国古代戏剧的单元。它主要涉及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一、也许是重点
在单元提示中,我们的课本标明“本单元的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因具体条件的差异,我们的学习重点或者是不同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以为下面几个地方要引起特别的关注:
1、了解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
2、明了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区别;
3、关注浪漫主义手法;
4、能够分析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5、学会鉴赏戏剧的语言;
6、体味戏剧的矛盾冲突。
二、大概的中国古代戏剧史
我国古典戏曲在她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的形式。
1、宋元南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南戏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看剧情的需要而定。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都是配角。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我国的北方。它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明清传奇
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它的主要特点是: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集曲的广泛使用;曲律更为严格;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南洪北孔”成为传奇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4、清代花部
所谓花部,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因此也称为“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即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后来,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曲调的戏曲——皮黄,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在北京一带盛行起来,这就是京戏。从清初起,地方戏曲日趋繁盛,出现了丰富的唱腔和多样的剧目。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经过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力,又吸收其它许多剧种的优点,京戏逐步形成。近百年来,京戏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很高,被称之为“国剧”。
三、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区别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是我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的戏曲体裁,它们既有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