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约4700字,抓住言语品味,让学生感悟人性的光辉。
《品质》教学设想
阅读体验:阅读《品质》,我的头脑立刻浮现出我同村的一位补鞋匠,他终年以补鞋为生,家境十分贫困,但他始终未能改变现实的处境。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以定做靴子为业,十分艰辛的追求自己的靴子理想,他视靴子为自己的生命,灵魂的寄托,用全部的热情投入到靴子的制作过程中,即使生意越来越清淡,始终没有放弃,或者改变自己的人生操守,始终默默坚守着,以致最后倒闭饿死。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痛心的故事,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虽然小说人物折射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但是结局的悲惨让许多现代社会的人,包括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他的做法。仔细思量,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大多是站在世俗的角度,以功利的心态、实用的眼光看待他的敬业和执着,无法真正认识理解他的崇高和伟大。
教学设想:对于这样的小说,该教些什么?该如何进行?说实在的我心里没底,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教,我是越来越感迷惘。这迷惘也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困惑,对教学内容的困惑。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以其作为反应生活,承载思想主题的重要手段,一位专家说,好的小说,不仅是结构活着的方式,文字活着的方式,更是思想活着的方式,精神活着的方式。我以为,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应该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人物所承载的品质的深度体验是小说教学的必然途径,而小说人物语言的品味鉴赏更是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的现当代小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泛语文”和“反文学”。“泛语文”就是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的“言说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比如《品质》一文的教学,如果只着眼于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那么学生将会在不断无奈的寻找中,获得对内容的感知,收获甚少。“反文学”就是忽视文学教育的审美性,而将小说还原为生活的真实来开展教学,无法让学生超越与现实之间的功利关系而建立起自己与现实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品质》一文的教学,如果让学生讨论对格斯拉的看法,他们大多认为他太傻了,太不懂得在社会中生存,太古板了,有这样好的手艺却不懂创立自己的品牌,不做广告当然没有多少人买他的靴子了等等,这样的讨论,无法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身上的人性光辉,无法达到文学审美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以为只有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味,在品味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人物高尚人格的体认,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弱化功利心态,避开漫无边际的如何生活的“非语文”内容。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这篇小说学习要求有两点:一是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研习文章,感受格斯拉在工业革命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二是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根据这样的学习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感受人物形象,品读人物语言,领悟写作技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知格斯拉这一典型形象,领会他处在社会底层仍执着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高尚品质;
2.通过对文本的研习,领悟小说是如何通过“言语智慧”突出人物品质。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感受到了他的那种尽忠报国、鞠躬尽瘁、九死未悔的高尚人格,他的抉择让我们肃然起敬。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