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教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其它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3/12 20:06:27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090字。鲁教版《<史记>选读》《荆轲》教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文本解读、研讨探究、拓展延伸、文言知识积累、模拟试题及答案、译文等,便于操作使用。
《荆轲》
山东兖州六中  王厚强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 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5.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
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4. 精彩的场面描写
5. 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荆轲行为的历史思考
文本解读
一. 《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 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三. 内容梗概(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读书击剑——盖聂论剑——句践怒斥——结交渐离——太子求计——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四. 研讨探究
1. 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句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
否。写这两个人物,两个细节,以表现荆轲的沉稳。
2. 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说明荆轲不是庸俗之辈。与后来的故事发展密切相关,起着铺垫作用。
3. 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分几步进行?
准备(信物、匕首、助手)→诀别→行刺
4. 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 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