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
 学习提示
 1.加强诵读教学,把诵读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1)读准字音。(2)节奏鲜明。(3)读出一点语气。 (4)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2.认识、掌握并积累一部分文言词汇。
 3.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多方合作交流养成自行领悟的能力 。(1)理解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进行什么地方、描写的表现方法,进一步弄懂叙述与描写的区别。(2)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
 一、积累运用
 1.陶渊明名____,字____,___时时代人。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_____,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成语来源于《桃花源记》。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A、阡陌交通
 B、交通部门正在调查此事
 (2)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无论怎样我都不会去
 (3)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这三鲜汤鲜美极了
 (4)A、来此绝境
 B、这个人陷入了绝境
 4.翻译句子。
 (l)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是 ( )
 A.暮春花落时节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
 6.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二、课文探究
 1.渔人在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并处处志之,待到有意去寻它,为什么反而不见了?
 
 2.从文中对桃源人生活的描写可看出作者追求一种怎样的理想生活,这种生活在今天乃至将来能否实现?
 
 三、阅读理解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
 2.“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皆出酒食”的叙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风尚?
 答:
 3.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答:
 
 4.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四、拓展迁移
 阅读《桃花源记诗》,回答问题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A.相命肆农耕 ( ) B.秋熟靡王税 ( )
 2.诗中能表现出作者生活情趣和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比较《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有什么异同?
 
 
 22 短文两篇
 学习提示
 1、反复诵读,领略作者准确洗练的语言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或哲理,学习古代文人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一、积累运用
 1.周敦颐是___代(朝代)著名的___家,其《爱莲说》是一篇____(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___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___是中唐著名诗人。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____。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____。
 3.根据要求默写填空
 ①(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
 ②(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____”
 ③人们经常用(爱莲说)一文中的名句“____”来比喻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4、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陋( ) ②馨( ) ③牍( )
 ④濯( ) ⑤亵( ) ⑥蔓( )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可爱者甚蕃( ) ④宜乎众矣 ( )
 二、课文探究
 1.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的?
 
 2.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三、阅读理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读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引出题旨的?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3.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宜乎众矣.
 1.作者写出了莲几个优点?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你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还可以用什么花草树木来寄托,请你说出一种,并描绘其特征。
 
 四、拓展迁移
 读下列《扇子铭》,回答文后题目。
 大火流金,天地为炉,汝于是时,伊、周大儒。北风其凉,雨雪载途,夷、齐饿夫。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1.上文表面上是写____,其实是写_______________。
 2.扇子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这特点与“我”的关系是_________。
 3.上文最突出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23 核舟记
 
 学习提示 1.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3.运用想象再造出这种艺术品的形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一、积累运用
 1.给点字注音
 糁( ) 髯( ) 褶( ) 箬( ) 膝( )
 2.文中的“奇”和“冠”是多音字,请指出下列两组中它们各自的读音。
 有奇( ) 峨冠( )
 奇怪( ) 夺冠( )
 3.解释文中词语(4分)
 ①启窗而观 ( ) ② 两膝相比者 ( )
 ③高可二黍许( ) ④珠可历历数也( )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①诎右臂支船 同 意思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 意思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佛印)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探究
 1.本文写了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请分别看一下作者描写了哪五个人物,侧重于从什么角度描写?
 
 2.作者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人物生动传神,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请举例说明。
 
 三、阅读理解
 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核舟的体积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词语说明核舟的雕刻精致、奇巧?(只要说对四处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后赤壁赋》的句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表现了这幅雕刻品的主题是:____________ 。
 4.第二段,描写了三个人 ___ 、____ 、_____ 。请你找出三处描写他们外貌、神态的句子。并谈谈这些描写的作用。(在原文上划--线。只要找对三处即可)
 
 
 四、拓展迁移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木雕神技
 蒲松龄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论。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注音
 ①竹簏 ( ) ②锦鞯( )
 ③叱犬 ( ) ④尾赘( )
 2.解释词语,看看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①生___________________
 ②被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了什么 样的描写手法?描写的重点在哪里?
 
 4.找出描写木雕美人肖像的句子。
 
 5.本文与《核舟记》都是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文章,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24 大道之行也
 
 
 学习提示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本文“大同”社会的特征,然后把这种社会的风貌想像出来。
 3.了解“大同”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革命家如洪秀全、孙中山的影响。
 一、积累运用
 1.《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等所记。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
 2.成语____________就出自本文。
 3.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句后的括号内。
 ①选贤与能 ( ) A.给与 B.和 C.推举
 ②讲信修睦 ( ) A.修饰 B.调整 C.美好
 ③男有分,女有归 ( ) A.职分 B.分数 C.本分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 ) A.动作 B.劳作 C.兴起
 4.在文言文中,“所”字经常与它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所见”,指“见到的东西”;“所食”,指“吃的食物”。找出本文中的“所字结构”,并解释其意义。
 
 
 5.翻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两句,并说明前后两个“亲”和“子”字各有何不同。
 
 二、课文探究
 1.作者认为一个“为公”的理想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