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课时,约6000字。
直面鲁迅——《灯下漫笔》课堂实录
浙江省平阳县第一中学 陈伟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也许是因为女生多,也许是因为食堂的服务不够好,我们班吃零食代替吃饭的现象特别严重。而我劝阻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对我说:吃零食虽然有若干弊端,也有许多好处,一是食堂卫生不好,吃零食可以减少吃坏肚子的机会;二是到食堂要排队,吃零食可以节省时间,三是又要吃饭,又要娱乐,我们的钱不错,而吃零食代饭可以一举两得;大伙一起分享零食还可以增进同学友谊。老师,一举多得呢。
这么多的借口无非是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找合理性,找到借口之后,她连自己也被说服了,从此之后,理直气壮地吃零食。
我忽然发现,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也有先例。皇帝要为自己的独裁寻找合理性,便编出了君权神授的理由,久而久之,连自己也信了。唯有到了国破家亡,像崇祯皇帝那样落得自杀前手刃亲生儿女时,才省悟“愧不该生在帝王家”。
什么时候,生活中少一点自欺和欺人,也许离进步和合理才会更贴近。
学生频频点头,“说得有理”。
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文章,台北街头,有人对穿着清凉的美丽女性进行性骚扰,有报纸报道这件事后评论说这是“穿着暴露,招蜂引蝶,自取其辱”。对此,你怎么看呢?
龙应台说,正如果园里的苹果再诱人,那也是人家的东西,你不能因此去偷盗。我有美丽的权利,你有欣赏的权利,你更有自制的义务。
在出现了不合理现象之后,社会不去批评不良行为,却指责被侵犯的受害者,这是什么逻辑?
师问:请同学们看看,这两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议论一小会儿,说:以小见大。都是从生活小事引出一个大的问题。
师:这种手法你们是否有似曾相识之感?
学生在努力回忆,一些说出:灯下漫笔,灯下漫笔。
师:刚刚预习过的《灯下漫笔》正是采用这一手法的。
从学过的文章里学习字句、学习构思,或是学习思想,是阅读的收获。现在,请大家换换身份。你现在是《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你接收到一篇题为《灯下漫笔》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办?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说出处理意见。
学生讨论。三分钟后,教师调查对文章的处理意见。
出示三种可能的选项:
A、很好,全文发表。
B、较好,建议修改后发表。
C、虽有亮点,考虑诸多因素,不予发表。
学生举手表决,约有五分之一认为不能发表,有近三分之一认为必须修改,还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该全文发表。
师:那么,请否决的小组谈谈他们的理由。
生1:思想过于偏激,考虑到杂志的生存空间,不宜发表,忍痛割爱。
生2:文章晦涩难懂,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也不发表。
生3:文章写得别扭,有好多错别字和病句,应该先改过来后再考虑。
师:其他同学呢,为什么不发表意见?是否对文章不太熟悉?
接下来,我们阅读来稿,作为编辑,你要对读者负责,所以要严格把关。发现错别字或不好的表达,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学生反应热烈,纷纷跑到黑板前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