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900字。
扎根语文土壤,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综合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反思
2004年,带着新鲜、兴奋的激情,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程。刚接过粤教版新教材,一阵清新扑面而来,课文新,编排新,体例新,而其中一大改变就是增设了活动单元。面对课时紧、任务重的现状,面对新理念、新体例的挑战,我们感到了在语文综合活动中闯出一片天地的艰难,但更意识到开展好语文综合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文活动的开展由来已久,许多同行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和突出成果,使我们受益匪浅。但同时也感到,在以往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老师,尤其是自己,在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课时还存在较明显的弊端或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些活动过于政治化、历史化,而缺失了语文的特点;一些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实际仍是在老师的操控下进行表演,自主性和实际收获并不明显;一些活动流于应付,随意散乱,根本未在学生心中留下影响……
那么,应该怎样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新教材的主编陈佳民教授就活动设计的目标、意义和策略给了我们这样的指导:“把活动纳入教科书,就是想改善语文能力的培养方式。比之过去的‘练习’,它丰富了能力内容,把写作、口语、阅读能力综合在一起培养;它延伸了动手过程,把观察体验、调查访谈、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讨论结论等等都纳入了活动范围,扩展了动脑动手过程;它加强了合作交流,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有利于互相合作,共同提高。”这使我们明白了活动的实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写作的热情,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也明白了开展活动的策略:以活动带动阅读和写作。
于是,在省市教研室及校领导的指导下,我备课组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原则,以陈佳民教授“以活动带动阅读与写作”的思路为实施策略,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尤其是对教材整合、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等做了一系列的尝试与研究。在摸索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得到了不少教训,但总体而言,成效是突出的。通过活动,我们的教与学呈现了较大的转变,我们充分意识到: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转变教学观念,变革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而语文综合活动要取得成效,必须牢牢扎根于语文的土壤,为语文学习服务,只有这样,语文综合活动才是有灵魂、有成效、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下面就结合活动设计方案及实施过程,简单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整合资源,优化语文教材
“课时紧、任务重”是面对新教材时老师的普遍感受。于是,我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新课标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语:“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不要把教材当作金科玉律,利用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的灵活多样,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
反思传统的语文课文教学,多是教师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读懂语文书中的文章。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带领学生“钻”教材、甚至背教学参考书。于是便形成了教材是学生唯一的资源,教师只是教材传授者的封闭性教学局面。
新课程新教材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语文综合活动”可以成为实现新课标,落实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教材,教材是完成学习活动所使用的其中一种有效资源。但不要单纯地“教教材”,而应在活动中整合优化教材,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以及重组,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一套具有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形成开放性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