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0010字。
昭通市市直中学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两人的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都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违背父亲“升官发财”的期望,因对自然规律的兴趣选择农学专业,体现了他自主抉择、热爱农业的初心。
B. 50年代袁隆平依据米丘林遗传学说开展无性杂交试验,虽未获优良品种,但为后续转向基因遗传研究积累了经验。
C. 袁隆平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是我国人口多,且仍在递增,人均耕地少,且耕地面积每年都在减少,人地矛盾问题严峻。
D. 截至2020年,杂交水稻在衡南基地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突破,这一成果直接解决了全球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2. 下列对材料一与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B.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人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C. 两则材料都通过事件来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D. 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的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袁隆平“创新精神”的一项是( )
A. 大学毕业后扎根偏远地区任教19年,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
B. 面对试验挫折,坚持风雨无阻地到稻田观察稻株抗倒伏等生长情况。
C. 突破传统理论束缚,主动学习西方遗传学说,探索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D. 毫无保留地向全国育种人员通报“野败”发现,推动协作攻关。
4. 结合材料中袁隆平的相关经历,概括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为守护粮食安全所付出的具体努力,并简要分析这些研究和努力体现的科研精神。
5. 某国际农业交流论坛拟设置“杂交水稻的全球价值”分论坛,需从材料三中提取关键信息撰写论坛发言稿提纲。请你从“技术传播”“产量突破”“世界评价”三个维度,梳理袁隆平杂交水稻为全球农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袁隆平的生平与贡献。材料一以传记形式叙述了袁隆平从求学、教学到科研的历程,突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材料二通过访谈展现了袁隆平对粮食安全的科研创新理念;材料三通过国际视角强调了袁隆平在全球农业领域的广泛影响。三则材料相辅相成,全面塑造了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崇高形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辨析能力。
D.“这一成果直接解决了全球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是西瑟罗纳对杂交水稻技术整体贡献的评价,而非2020年衡南基地单产突破这一具体成果的直接作用,属“张冠李戴”的信息混淆。
故选D。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
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皮肤干皱,已然融入三寸小脚下泥土的灰黄与安宁。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