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9350字。
吴忠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九年级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共11分,每空1分)
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典籍里的中华智慧和民族情怀。让我们跟着主持人穿越千载,对话先贤。
主持人:当我翻阅《周易》,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时候,不免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虽遭遇坎坷,但依旧心怀理想,豪情万丈,期待未来。
刘禹锡:君子立于世,当刚毅坚忍,乐观进取。正如吾当年以诗答谢乐天时所写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世事变迁在所难免,愿天下有志之士都能得偿所愿。
韩愈:不错,即便意识到奸邪当道,前路一片渺茫,吾辈也应当始终抱有“(3)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忠君之心。
主持人:梦得先生和退之先生语出不凡,这份豪情让人振奋。但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总会遇到进退两难的时候,正如东坡先生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言“我欲乘风归去,(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是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国事在前,岂能因个人际遇而独善其身?忧乐当前,吾必做到“(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此乃大丈夫的担当与自觉!
主持人:先贤们高尚的家国情怀,如炬如磐,令晚生感佩不已!吾辈定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我们要像毛主席那样作为革命领袖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抒发伟大抱负(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雪》)
2. 九年级五班围绕《艾青诗选》开展诗歌朗诵会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7分)
(1)小文借助这本书的序言大致梳理了艾青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请你将①②③处补充完整。(3分)
创作阶段 代表诗作 主要意象 情感
30年代 成名期
“吹芦笛的诗人” 《 ① 》 大堰河 怀念与感激
第二次高峰期
“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② 悲悯与忧伤
70年代 新的创作井喷期“归来的歌者” 《光的赞歌》 光 ③
A. 艾青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在30年代创造的一大批描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的诗歌。
B. 他的诗歌常常追求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
C. 他的诗歌中闪烁着忧郁的气质和天才的光芒,寄寓了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3)小湖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艾青诗选》中的《礁石》,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的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读诗要抓住意象。这首诗中,象征着无穷的困难和磨折的是 ① ,而“礁石”则象征着 ② 。(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中国的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节律( ),节气是其中最好的“桥梁”,掌握了气候、物候、时候,自然就能顺应农时,不误农事。因此,不仅二十四节气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还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甚至是文化观念。“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一个“清明”,嘴里一咂摸,清新明朗、( )的气象全出,农民扛起农具,脚步轻快地走下田间地头,乡野里便有了活泛的生机。地是农人的“命”,节气是农人( )的指南。“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息息相关 蒸蒸日上 深入人心 B.休戚相关 欣欣向荣 深入人心
C.休戚相关 蒸蒸日上 深入骨髓 D.息息相关 欣欣向荣 深入骨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古人的衣食住行,还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甚至是文化观念。
B.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C.不仅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D.不仅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古人的衣食住行,还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甚至是文化观念。
4. 小宁围绕“中华文明”写了一段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2分)
与世界上各大文明系统相比,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长久地保持乐观、奋进的处世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在当代中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正是激励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①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摆脱困境、实现自我价值②个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③因而在面对艰难困苦时④主张在当下和现实世界之中寻找并实现生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