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五十二中赫行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066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语文大练习 2025.09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8分)
在海平面下岌岌可危的威尼斯水城,于战火中残破的巴米扬大佛,被烈火吞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为冲突等威胁,文化遗产数字化更显其紧迫性。巴黎圣母院大火后,凭借前期数字化测绘数据得以重建的案例提醒我们:文明备份不能等待。我们应该加快建立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体系,为人类文明上一份“保险”。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子孙后代不仅通过文字描述,而且能够沉浸式体验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本次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亦是为此而来。
1.请指出文中“岌岌可危”一词中“岌”字的读音( ),“岌”字由“由”和“及”两部分构成,属于()(填写造字法)字。(2分)
2.请指出文中“沉浸式体验”的“浸”字的笔画数( ),并解释“沉浸”的意思:。(2分)
3.请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分)
A.比喻 B.排比 C.夸张 D.拟人
4.结合文段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段通过多个实例,说明了文化遗产正面临多种威胁。
B.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案例,证明了数字化备份的重要性。
C.建立全球数字保护体系被比喻为给文明上“保险”,形象地说明了其保障作用。
D.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代能够通过文字了解文明成就。
5.名篇名句默写。(7分)
追慕先贤之志,涵养时代精神。我们以(1)“,”(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博大胸襟确立人生格局;以(2)“,(李白《行路难•其一》)的昂扬斗志面对困境。以(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豁达看待得失。中秋佳节,我们更在(4)“,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的咏叹中,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前路漫漫,唯有坚守“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赤子初心,方能不负先贤,不负时代。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7分)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更定矣 / 实事求是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为赋新词强说愁
C.问其姓氏 / 神农氏D.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处逢生
7.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3分)
8.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你更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2分)
【甲】本文通过写湖心亭看雪的奇遇,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痴迷与孤独超脱的情怀。
【乙】本文通过写与金陵客的相遇,表达了知音难觅、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落菊辨宋荦
世传:王介甫①咏菊,有“黄昏风雨过园林,吹得黄花满地金”之句。苏子瞻续之曰:“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因得罪介甫,谪黄州。菊唯黄州落瓣,子瞻见之,始大愧服。
按《黄州志》及诸书,绝不载此事。余寓黄数载,种菊最多,亦不见黄花落地,后唯盆中紫菊,才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