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2025年9月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660字。
机密★启用前
2025年9月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更新中,“微更新”以“小切口、深介入”为特征,聚焦社区街巷、老旧院落等“城市毛细血管”,通过功能修复与文化激活,实现空间价值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提升,区别于大规模拆迁的“激进式更新”。
从人文维度看,微更新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空间叙事重构。北京杨梅竹斜街改造颇具代表性:保留灰砖灰瓦建筑肌理,引入文创书店、非遗工作室等新业态;设计团队入户访谈收集需求,将闲置胡同角落改造成“邻里共享菜园”,既留存老北京街巷格局,又满足现代居民社交需求,让空间更具“温度”。
从实践路径看,微更新需平衡“专业性”与“公众参与”。上海愚园路搭建“愚园路议事会”,邀请居民、商户、设计师共同讨论方案。改造沿街招牌时,设计师原提议统一现代风格,居民提出保留老字号手写字体,最终采用“统一底色、保留特色字体”的折中方案,既提升美感,又守护品牌记忆。这种“协商式更新”证明,微更新是多元主体共治过程,公众参与能增强居民对空间的认同感。
需警惕的是,部分城市微更新存在“形式化”倾向:或简化为“刷墙、铺路”的表面改造,忽视人文需求;或过度追求“网红效应”,导致老街区生活气息稀释、同质化。真正的微更新,应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改造中保留文化根脉,延续生活肌理。
(摘编自《城市规划》2024年第3期《城市微更新:从空间改造到人文重构》)
材料二:
王薇:您的团队为何选择以“青年力量”参与城市微更新?
张默:最初的契机是2019年我们在西安老城区的一次调研。当时看到很多老旧院落因居民老龄化、设施老化,逐渐失去活力,但院落里的老槐树、砖雕照壁这些元素,其实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我们团队大多是建筑学、社会学专业的年轻人,发现传统更新项目中,青年的声音往往被忽略——要么认为我们缺乏实践经验,要么觉得我们不懂老居民的生活需求。但我们觉得,年轻人的优势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更新聚焦“城市毛细血管”,与“激进式更新”差异明显
B. 杨梅竹斜街改造仅靠保留建筑肌理、引入新业态,就实现双重提升。
C. 愚园路“议事会”模式,体现了微更新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D. 张默团队的“低盈利模式”,为微更新长效维护提供了思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形式化”倾向与材料二“政府重视觉”,本质都是忽视人文需求。
B. 杨梅竹斜街“菜园”与国子监街“书房”,核心设计理念完全一致。
C. 张默团队用VR技术, 为了吸引游客、提升老街区商业价值。
D. 两则材料均认为,微更新关键在设计师能力,公众参与非核心。
3. 材料一提出“真正的微更新应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微更新实践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4. 结合材料二,说说张默团队认为青年参与城市微更新有哪些优势?
5.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结合两则材料中城市微更新的实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聚焦城市“微更新”,探讨其人文价值与实践路径。材料一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北京、上海案例展现空间改造与文化传承的平衡;材料二以青年视角,呈现创新与传统的融合,突出技术赋能与代际对话。共同指向微更新需兼顾功能修复、文化延续与公众参与,避免形式化,让城市焕发持久活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 理解和分析能力。
B.“仅靠保留建筑肌理、引入新业态,就实现双重提升”错误。杨梅竹斜街改造不仅保留建筑肌理、引入新业态,还通过入户访谈收集需求,改造“邻里共享菜园”,实现双重提升。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鼠之间
约翰・斯坦贝克
黄昏时分,萨利纳斯河谷的阴影开始拉长。乔治和伦尼沿着河边的沙路走来,脚边的白杨树叶子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什么。乔治走在前面,步伐紧凑,他身材矮小,肩膀却挺得很直,眼神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警惕。跟在后面的伦尼则完全不同——他高大得像头熊,胳膊垂在身体两侧,手掌大得能轻松裹住乔治的肩膀,走路时脚底板重重地砸在地上,仿佛每一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