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730字。
河北省保定市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所谓封建,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得到领地的皇亲国戚变成了诸侯王,拥有领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左传》中记载,当年周公因管叔、蔡叔联合殷商后裔武庚一起叛周,认为分封势在必行,便将周王室的亲属功臣等分封在各地为诸侯,以这种藩属的关系替周朝守护四方,作为周朝的屏障。夏、商、周都是以部落作为朝代名,那么次一等政权组织诸侯国就以领地名作为国名,如晋、秦、齐、楚、赵、魏、韩等,诸侯国的封王们也就顺其自然,以国名为名,如齐侯、晋侯、秦伯、楚王、宋公等等。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政权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来管理,再也不需要建立什么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王的命名问题。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跳过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试验”环节,忽略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这是导致整个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之一。
在秦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没有一味地在全国强制推行郡县制,而是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封王们的命名还是按照周朝的传统,以封地来命名,例如异姓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同姓王有齐王刘肥、代王刘恒等。
西汉初期,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确实符合一个新生政权融合多股势力以图安邦定国的需要。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们迟早会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向君王发出挑战。果然,汉朝的王国势力膨胀发展,造成了文景时期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历代帝王接受汉初的教训,想方设法限制诸侯王的特权和封疆,以避免国家的分裂和政局的混乱。例如唐朝时期,封王只有封爵,但是却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没有封地的实际权限,只能拿到一定的食邑税收。唐高宗李治在当皇帝前封号是晋王,但他从没有在山西待过。由于封王们没有实际领地,有的爵位命名干脆就撇开地理概念,取一些吉祥如意的名字,像唐宣宗,他在继位前就是光王。宋朝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封王的名号也有吉祥如意的词汇,像宋徽宗
赵佶继位前的封号是端王,宋高宗赵构继位前的封号是康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还是封邦建国这套东西好,把自己的儿子全部授爵封出去了。既然封王有实际领地,那么爵位名自然又取自地理概念了,比如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明代开始极力削藩,很多封王虽有封地,但没有实权,如规定藩王“不许擅役一军一民”(《明太宗实录》)。既然如此,就取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吧,像明思宗崇祯在继位前就是信王。
总体来看,清朝建立前,已经有给封王取吉祥名字的习惯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封王都如此,还是有很多封王的名字取自地理概念,尤其是晋王,这个封号简直是个香饽饽,封王们都想被称为晋王,据记载,排除世袭王,历史上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晋王都成功称帝。
清朝封王的取名则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一方面是因为满人自身的习俗,他们习惯在君主前面加上美称作为前缀,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为“淑勒贝勒”(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贝勒),意思是“智慧的王”。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册封了最早一批亲王,这些亲王的爵名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等,意思就分别是“聪明、睿智的亲王”“勇敢、果决的亲王”“正直、稳重的亲王”。同时,满人封王爵名不取自地理概念也有现实的因素。他们那时还在关外,没有什么秦地、晋地、魏地,他们总不能给亲王起爵名叫什么韭菜坨子王、赵家窝堡王、红家套子王、葡萄沟村王、炮筒沟王之类的。
清军入关后,封王的取名依然延续满人民族传统,取吉祥如意的词汇。清朝此时还册封了四个汉人亲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给这四人的爵名没有用吉祥如意的词汇,而是沿用了明朝对他们的封号。例如平西王吴三桂,当初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本来,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是绝不容许亲王占据实际封地的。他创立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用军事组织的形式编制起来,在女真贵族的控制下从事生产和战争。清廷给了四个汉人亲王实际封地,最后他们发动了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给了清政府一个教训,那就是绝对不能让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封而不建”,把宗室都集中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他们没有皇命不得离京,以避免在地方拥兵自重,同时军权全部收归中央,若遇征伐,再临时派亲王们带兵,有时皇帝干脆自己御驾亲征。这些皇亲国戚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继续延续清军入关前爵位取名的传统,都用吉祥如意的词汇。这种政策果然效果很好,清朝始终没出现自己人反自己人的现象。
一个小小的王爵命名方式的背后,是历代王朝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算计,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然而,无论他们如何算计,在历史大势面前,他们都不免走向衰亡。
(摘编自柏舟《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清军人关后,除了册封的四个汉人亲王外,满人封王取名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而是使用吉祥词汇。
B.历史上共有29位晋王,且其中将近一半都成功称帝,表明晋王这一封号具有特殊的尊贵地位。
C.西周时期周公分封周王室亲属为诸侯,使其成为王室藩属,以此巩固周王室统治,其封王以国名命名。
D.汉朝初期基于安邦定国的需要,实行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导致了七国之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清朝的封王制度最完善,封王的各项权利归国家统一管理,这确保了清统治的长治久安。
B.唐朝封王只有封爵无实际封地,所以封王的权力被完全限制,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C.明朝初期封王有实际领地,明成祖削藩采取“封而不建”的政策,后来清朝延用了这一政策。
D.“豫亲王”“郑亲王”这两个清朝亲王爵名中的“豫”和“郑”并非地理概念,而是赞美的称谓。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明朝初期,藩王被赋予了一定的军事和行政权力。然而,经历“靖难之役”后,藩王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藩王虽有封号爵位,但没有实际的封地治理权。到了清朝,宗室管理与明朝截然不同————明朝王爷无故不得进京,清朝王爷 ① 。既然没有了封地,王爵的名号自然也就不再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大多取自吉祥如意的词汇,比如代表着恭敬、谦逊的“恭”字,以及 ② 的“睿”字等等。这与满族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关系,他们习惯在名号前 ③ ,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的“淑勒贝勒”,意思就是“智慧的王”。
答:
①
②
③
4.中国古代封王的命名方式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答: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请结合这些话和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 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