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示范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540字。
河北省部分示范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雪莱认为,灵感是诗人最为宝贵的天赋,外在客观事物的刺激直接促使灵感迸发。对于诗人而言,灵感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利器,这一思想逐步发展成为雪莱诗学思想的“灵感说”。徐志摩对雪莱的“灵感说”推崇有加,认为雪莱的诗歌作品就是他灵感闪现的产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诗歌发现宇宙的奥秘。“诗人是接受灵感的祭司,是世界的立法者。诗人是超越界与现实界交通的天使。这便是诗人的使命,我们读了他的诗,不能不感觉到雪莱确实完成了他的使命,因为我们读了他的诗之后觉得亦些微地领悟到宇宙之神秘。”徐志摩也把诗人看作世界的立法者,对诗人身份与地位的评价与雪莱完全一致。正是在雪莱灵感论与诗歌创作实践的影响下,徐志摩对灵感的认知逐步深化,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
②徐志摩对灵感推崇有加,他总结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发现灵感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创作时灵感在心中狂乱地冲撞,情感不受理智的控制,这时诗人必须一吐为快。他坦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中大部分诗作都是凭借灵感的恣意迸发,一气呵成的,可谓“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什么诗的艺术或技巧都谈不到”。那时他写诗并不刻意追求诗歌意境的高远或表达的技巧,只是把井喷般涌现的灵感忠实地记录下来。在这一时期徐志摩处于灵感爆发状态,思想活动、诗思喷涌而出,如万马奔腾,极其活跃。第二种情况是在感情经过沉淀后相对理性地把握灵感,从容地进行写作。而读者也可以从诗作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状态是沉静的,诗作的意象和语言是经过反复锤炼的。徐志摩后期的创作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他对创作过程的艰苦有详细的描写,认为诗歌从萌芽到成型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唐僧西天取经的种种磨难,所有诗歌的诞生都是难产的。他在《〈猛虎集〉序》中更是慨叹诗歌写作的过程只能用“惨”字来形容,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过对诗歌意象和语言的斟酌提炼,徐志摩后期创作的一些诗歌中就呈现出千锤百炼后意境与情景的水乳交融和诗歌语言的凝练传神的特色。
③徐志摩的灵感论无疑比雪莱更为成熟。雪莱将灵感与作家的主体意识完全割裂开来,认为灵感的产生从天而降,完全不受作者主观意识的支配,雪莱认为“诗是不受心灵的主动能力的支配。诗的诞生及重现与人的意识或意志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否定了诗人后天的努力对灵感产生的推动作用。徐志摩认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的乐趣唤起诗人的灵感。同时,灵感的产生也离不开诗人的刻苦钻研与反复斟酌。就个人创作经验而言,徐志摩发现旅行最能激发自己创诗的灵感,他曾经“在旅行期中想起”很多过去的美妙情景而诗兴大发,创作出美妙的诗篇。例如他在陪同泰戈尔访日期间即兴创作出《沙扬娜拉》,剑桥故地重游时即兴创作出《再别康桥》等,都是灵感被旅行激发出来的很好的例证。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知识积淀与坚持不懈的写作,是一个诗人灵感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徐志摩将雪莱的灵感说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④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提出诗人与科学家相比更重想象而不是重推理,徐志摩则认为诗人必须是一个同时具备诗歌创作天赋、感情丰富细腻、富有想象力等诸多特点的人。从徐志摩对诗人的评价,无疑可以看出雪莱对他的影响。正是因为对想象的推崇,徐志摩自始至终致力于用想象来构建自己的诗歌世界。
⑤正如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开篇明义对诗人与诗歌的内涵进行阐释一样,徐志摩在《诗人与诗》的演讲中首先对诗人进行界定,强调想象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对李白、席勒等著名诗人的研究得出结论:“诗人是天生的而非人为的。”徐志摩完全赞同雪莱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只能通过想象来把握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就是想象的产物,没有任何创作的诀窍或者秘籍可言。因此即使是对诗歌进行研究,也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而不是进行理性分析。对于徐志摩这样一个崇拜“完全想象”和“绝对想象”的诗人而言,诗人是“宇宙的创造者”。正因为诗歌是想象的产物,研究者只能通过体验去把握诗歌的审美特征。
⑥人们常常忽略雪莱的诗歌理论对于诗歌的语言问题的研究,但这其实一直是他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并直接影响了徐志摩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阐释。
⑦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还指出:“诗人的语言总是含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没有这重现,就不成其为诗。”韵律源自潜伏于人类本性中的语言的本质力量,是诗歌内在的重要品质,它是成功地再现人类内心的情感与激情的有力工具。“凡在诗情充溢的人的语言中,遵守和音重现的规律,同时还注意这规律与音乐的关系,结果便产生韵律。”诗歌的语言韵律与内容思想的融合程度成为雪莱判定诗歌品质的重要标准。他由衷地赞叹培根诗歌所特有的甜美而庄严的节奏满足了人类所有的感官欲求,波澜壮阔地推动着读者的灵魂涌向培根的诗歌,和与诗歌共鸣的宇宙,将诗歌的韵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雪莱认为,诗人的语言应该具有创造性,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推动语言的发展。他的传世佳作《西风颂》创造性地将但丁《神曲》的三行诗格式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格式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音韵、节奏与文字的完美组合,像一曲旋律激昂的交响乐,以气势宏伟的篇章奏响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颂歌,抒发了诗人高傲激扬的革命热情,表达了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达到诗歌的内在和谐,雪莱认为诗歌的语言不能以辞害意,不能仅仅为了韵律的和谐而牺牲诗歌的内容。
⑧徐志摩同样非常重视诗歌的音韵和谐。他认真研读雪莱的诗歌作品,发现他的诗歌音韵和谐,达到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他被深深地震撼,由衷感慨在雪莱的诗歌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在那里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的奏着音乐”。诗歌的情感与韵律的和谐统一成为徐志摩孜孜追求的目标。
(摘编自王立群、张怡馨《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后期的创作相对理性,他将情感沉淀,从容写作,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比前期更具思想性。
B.徐志摩认为“诗人是天生的而非人为的”,他否定后天的勤奋努力,对“完全想象”推崇有加。
C.雪莱在《西风颂》中原本对语言进行大胆创造,但他意识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又有所保留。
D.雪莱与徐志摩虽来自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诗歌的创作理念上有相似性,如都将诗人当作
世界的立法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莱把灵感看作是诗人最为宝贵的天赋,他认为优秀的诗歌是灵感爆发的产物,而不是靠诗人的意识和意志来实现的。
B.雪莱认为诗人不应关注推理,而应注重想象,徐志摩对此十分赞同,因而徐志摩致力于用想象来构建自己的诗歌世界。
C.培根的诗歌实现了诗歌音韵节奏与感官效应上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创作与雪莱的创作主张相吻合,得到了雪莱的肯定。
D.杜荀鹤的诗句“吟尽三更未著题,竹风松雨花凄凄”可以印证徐志摩慨叹诗歌写作过程只能用“惨”字来形容的观点。
3.雪莱对徐志摩的诗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影响?请简要概括。(3分)
4.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③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
5.原文对雪莱的诗学观作了深刻的阐述,而这些诗学观在下面这些诗句中多有体现,请结合原文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下面诗句所体现的雪莱的诗学观。(6分)
像一位诗人,隐身
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像一位高贵的少女,
居住在深宫的楼台,
在寂寞难言的时刻,
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
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在凝露的深山幽谷,
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
把晶莹的流光传播,
在遮断我们视线的芳草鲜花丛中;
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
荫蔽着的玫瑰,
遭受到热风的摧残,
以至它的芳菲
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节选自《致云雀》》[注]
[注]《致云雀》是雪莱写于1820年的一首抒情诗。据雪莱夫人回忆说,这首诗是他们在黄昏散步时偶然听到云雀的叫声,雪莱突发灵感一气呵成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别了,武器[注] [美]海明威
我的职务只是把三部救护车送到波达诺涅,看来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了。现在只求人能安全抵达就算了,也许我连乌迪内都走不到。我开始变得烦躁。
喝了一大口酒后,我头脑冷静了下来。我们沿着铁路轨道走,依稀可见前头就是乌迪内的那座小山。忽然,艾莫命令大家趴下,原来路上又经过一队德军的自行车。其实他们看见了我们,或许他们已另有目标,并不理会我们。
我们继续顺着铁轨走,再也看不到公路上的情况。有一条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