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750字。
广东省深圳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所作,其中第二十章有关于治学方法的系统论述,首先为孙中山所发现,并于1924年亲笔题写,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从认识过程来看,研究科学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检验结果三个阶段。《中庸》中的“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是处理信息,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结论是否正确,那就要进行第四步:辨。辨明白了,如果正确,那就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地去执行,即第五步:笃行之。
的确,做一项研究,“学”是第一步。但光读书不行,朱熹说:“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观察是认识的基础,儒家一贯有这样的看法。《易传》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里不但强调要对天地、生命,即整个自然界进行观察,还要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自序》里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例如,孔子要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以智就说:“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这就证明他是做过一些实地考察的。又如,他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不仅重复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实验,即两张琴的弦与弦相应,来证明共振,而且作了改进,改弦与弦相应为笛和琴的管与弦相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共振现象的普遍性。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追问。朱熹描述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会提问题的,才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带动了整个20世纪数学的发展,其中有些难题,至今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仍然是数学界关注的焦点。
朱熹进一步提出,仅停留在“审问”阶段是不够的:“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恃此而不反之以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索以精之,……知其为何事何物而已也。”可见,由感官得来的知识,必须结合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何思索和推理,刘徽在《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览之者思过半矣。”这是孔子“举一反三”(《论语•述而》)和“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在数学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是很好的思想方法。孔子的另一方法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即利用对同一问题的各种对立观点和各种事物的极端状态,将其中的矛盾进行分析,以求得正确的了解。这一方法对于汉语的构词具有深刻的影响。汉语中常用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来构成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概念,如冷热、大小、东西和远近等。在现代科学中,这种抓两头的办法也常用,如物理学中的高温、低温,高能、低能,如天文学中超高密、超稀薄,都是重点研究对象。
朱熹说:“思之慎,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见于行。”这就是说在经过理性思维,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自己得出结论以后,采取行动之前,还要接受检验(辨)。
在天文学领域,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先后和28家历法进行比较,经过36年的辩论才确定了其地位。宋代规定,推算食分以一分以下为亲,二分以下为近,三分以上为远。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家王锡阐则提高到“食分求合于秒,加时求合于分”,并且每遇日食,必以自己的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不一致时,一定要找出原因;而一致时,犹恐有偶合之缘,也还要继续研究。在人类探索自然的长河中,观测时间越久,次数越多,排除错误越多,则所得数据越精密,所建立的理论越完善。但是新的理论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证实、证伪和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行更重要。中国古代没有发生过深刻的科学革命,但张衡反对图谶的斗争,祖冲之和戴法兴的辩论,也很激烈。所以王绶琯院士在中国天文学会中“祝辞”:“我们中国的天文工作者,始终贯穿着一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献身求实精神。今天,让我们继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中,团结、奋斗、前进吧!”
(摘编自席泽宗《<中庸>里的科学方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为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庸》中的科学方法,再分而论之,自“博学”至“明辨”为致知之事,“笃行”则为力行之事。
B.引用朱熹的“融会贯通”与孔子的“一以贯之”,都是为了强调“贯通”是认知的关键,而质疑是实现“贯通”的重要能力。
C.“思索以精之”要求对感官得来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否则认知会流于表面,这与朱熹提到的“得于外者”形成对立关系。
D.材料以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为例,旨在证明中国古代虽无科学革命,但激烈的学术辩论已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呼唤创造性和想象力的AI时代,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B.王锡阐将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会对现有的历法进行更新。
C.材料以《实践论》中的观点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的倡导一致。
D.材料中多处使用括号,“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与“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两处括号的用法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或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中庸》中的这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方法,和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方法论模式有某些相通之处。波普尔在他的《客观知识》一书中,把科学进步的方法模式表述为:
问题(P1)→尝试性解决(TS)→排除错误(EE)→新问题(P2)
《中庸》的“审问”就是它的第一步,“”就是它的第二步(TS),“”就是它的第三步(EE)。相对来说,波普尔的模式还没有《中庸》的完整,“”的过程,他都忽略了。
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强调得出结论需“目见耳闻”,这与方以智所言“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中的“实考”理念有何异同?
5.本文在阐述《中庸》里的科学方法时,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一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某学习小组正在依据文本对此进行提炼。请结合材料,补全学习记录单。
学习记录单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征 文本依据
不同学科的理论融合
某一学科的方法运用到不同学科
用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等科学领域的案例,证明《中庸》哲学中“审问”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儿童玩具(节选)
王安忆
从小,我就是个动作笨拙的孩子。儿童乐园里的各项器械,我都难以胜任。秋千荡不起来,水车也踩不起来,滑梯呢,对我又总是危险的,弄不好就会来个倒栽葱。所以,我记忆中,乐园里的游戏总是没我的份。但是,不要紧,我有我的乐子,那就是儿童乐园里的沙坑。
那时候,每个儿童乐园里,除了必备的器械以外,都设有几个大沙坑,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