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凌空》同步练习2
- 资源简介:
约3460字。
《“飞天”凌空》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结合课文内容,梳理吕伟跳水的 “完整镜头链”,完成下表:
镜头阶段 核心动作 / 场景 体现的人物特质
高台蓄力 站在 10 米高台前沿,沉静自若,白云、飞鸟为背景
凌空起跳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身体似被空气托住
空中翻腾 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步旋风般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入水瞬间 身体垂直入水,水面划出银色弧线,浪花如盛开的白莲
赛后反响 裁判同时亮出 9.5 分高分,暗含夺魁结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析其在新闻特写中的表达效果:
(1)她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2)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 “飞天”。
(3)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4)水面上那条耀眼的银色弧线,恰似美人鱼的尾巴,溅起的浪花则像盛开的白莲。
二、深度阅读
1.分析新闻特写的 “镜头艺术”:
(1)课文从 “高台俯视”“空中跟拍”“水面仰视” 三个视角切换描写跳水过程,这种多视角描写有何作用?如何让读者产生 “沉浸式体验”?
(2)文中对吕伟的描写兼顾 “神态”(沉静自若)与 “动作”(轻舒双臂、疾如流星),这种 “神形结合” 的写法对塑造运动员形象有何意义?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课文用 “白云”“飞鸟”“蓝天白云” 等环境描写贯穿全文,这些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与跳水动作形成巧妙关联。请举例说明环境描写如何 “烘托人物”“凸显美感”。
2.探究语言的 “文学性” 与 “真实性” 平衡:
(1)文中多次使用比喻(如 “酷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恰似美人鱼的尾巴”),这些比喻除生动形象外,还蕴含怎样的文化内涵?是否会影响新闻特写的真实性?为什么?
(2)“一瞬间”“紧接着”“眨眼间” 等时间副词精准把控跳水节奏,“疾如流星”“潇洒自如” 等词语则兼具动态与美感。这种 “精准 + 美感” 的语言风格,如何体现新闻特写与消息(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语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