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630字。
NT20名校联合体高三年级入学摸底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叙述都应该是事后叙述,因为只有发生了的事件才适合叙述,未发生的事件则无法叙述。而预叙则不同,预言的是将要发生而还未发生的事。古人认为,神的旨意通过“象”来体现,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因此,预叙一般是以占象开始,以验证结束,其叙事动力来自命定观念,故又可称为“宿命叙事”。虽然大多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预叙只是零星地分布在文本中,在全书中的分量并不重,但它以独特的方式埋设伏笔,制造悬念,也赋予了作品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
明清以前,中国小说中出现较多的是明示性预叙;明清时期,则以暗示性预叙为主。暗示性预叙或可称“模糊预叙”,即隐约地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判词”或“兆象”采用象征、谐音、双关、拆字等手法,含蓄隐晦,暗示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事主和读者都似懂非懂,这种预叙会使读者产生理解的不确定性,造成一种神秘、朦胧、含蓄的氛围,吸引他们继续“解密”。如《三国演义》中写刘备欲起倾国之兵为关、张报仇,诏隐士李意问吉凶。李意不言,只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画毕又一一扯碎,以火焚烧,又画一大人仰于地上,旁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李意以图谶的方式暗示刘备后来兵败猇亭,被火烧四十屯联营,并死于白帝城的结局。再如《儒林外史》中写王惠向乩仙问功名前程,关帝降笔写出一首《西江月》,暗示王惠的命运结局,其中“两日黄堂”指“昌”字,暗示他将做南昌太守;“琴瑟琵琶”中有八个“王”字,而宁王在玉牒中排行第八。这类预叙若要实现表达效果,就必须满足读者精通相关知识的条件,这样他们才能与小说作品建立某种不宣自明的阅读契约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小说家在预叙时往往会无视社会生活多层面的复杂关联,忽视了人的反思与抗争精神,极端的命定因果观念消解了故事中可以充分挖掘的潜在意义与价值,这就大大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摘编自万晴川《论古代小说中预叙的民族特色》)
材料二:
《红楼梦》全书都贯穿着预叙,毫不夸张地说,在前八十回中,随处都可以找到一些具有预言性、带有暗示色彩的语句。从预叙在作品中被集中、频繁地运用这一现象来看,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无心插柳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熟的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预叙效果的实现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知识素养,否则便无法理解作者对情节的匠心安排。
B. 如果预叙时忽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性,往往会限制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C. 《红楼梦》的预叙手法不仅没有压缩读者的想象空间,而且让小说的结局更具吸引力。
D. 中国古代小说中大量预叙的运用,既有对艺术效果的考量,也有宣扬因果命定论的目的。
2. 下列选项均为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其中不符合预叙特征的一项是( )
A. 得知诸葛亮出山,司马徽叹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后来,诸葛亮受托国之任,却未能复兴汉室。
B. 刘备前往东吴,诸葛亮送他三个锦囊,吩咐他危急时拆开,后来三条锦囊妙计帮助刘备依次度过三次危险。
C. 曹操临终,梦见“三马同槽”,群臣解释为“禄马吉梦”,后来曹氏政权为司马氏三父子所攫取。
D. 诸葛亮第六次出兵北伐前,数万飞鸟投汉水而死、柏树夜哭,后文他出师未捷,病死在五丈原。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
预叙手法的叙述逻辑与中国传统的“神谕”文化和“象术”思维有一定关系,带有鲜明的__________,但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它也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预叙分两种,其中,暗示性预叙通常以__________营造神秘朦胧的氛围,召唤读者追问想象,填补情节空白。象征、谐音、双关、拆字等手法是小说家暗示情节的具体操作,文中列举的《西江月》判词以“两日黄堂”暗示王惠将在南昌就职,用的就是__________。
4. 相较于其他传统小说,《红楼梦》对预叙手法的运用有哪些突破与进步?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 香菱是曹雪芹笔下的悲剧女性,她原名“英莲”,幼时被拐,卖与恶少薛蟠为侍妾,后被薛蟠正妻夏金桂凌辱虐待而死。其判词为:“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词下配图,画着一片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藕枯荷败。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预叙暗示其命运的。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聚焦古代小说预叙手法,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材料一梳理预叙特征,从叙事逻辑溯源,区分明清前后预叙类型,剖析其艺术效果与局限;材料二以《红楼梦》为个案,深入探讨预叙系统构建、艺术突破及背后复杂命运观。二者结合,呈现预叙从“宿命叙事”到多元表达的演进,为理解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供清晰脉络。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否则便无法理解作者对情节的匠心安排”错误。材料一提到“这类预叙若要实现表达效果,就必须满足读者精通相关知识的条件”,但“无法理解作者对情节的匠心安排”表述绝对。
C.“让小说的结局更具吸引力”错误。材料二提到《红楼梦》的预叙“破坏了读者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艺术核心“不在结果,而在通向这一结果的过程”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金明
一九七三年的冬天,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忽然又听说,要去的部队在北疆科尔沁草原的群山里。我顿时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对坐在床边抹泪的妈妈说:“我不想去了。才开始我还以为是去开汽车呢。”
妈妈惊讶地抬起头,去年,我的哥哥已经当兵走了,去了广西,她一直放心不下。刚才还为我的事掉泪,现在却焦急地说:“不行,那怎么行呵!”说着,继续给我收拾路上吃的麦乳精和桔子。不大会儿工夫,爸爸疲惫地拄着拐棍回来了,他是一位在战争年代五次负伤的老八路。妈妈赶